柳疏桥尽见,水落路全通。
衣杵家家月,渔舟浦浦风。
眼明无俗物,步蹇有枯筇。
野逸谁能那,悠然西复东。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思想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柳桥秋夕”,然后根据对这首诗的理解和把握分析其表达技巧、主题思想。
本题要求赏析诗句,首先读懂全诗,理解诗意,然后抓住关键语句分析手法和效果即可。此诗前两联是写景,后两联写抒情。
首联“柳疏桥尽见,水落路全通”。诗人以“桥”为景,描写了秋日傍晚时分的景色。诗人用“柳”与“桥”来点明季节,用“疏”字写出了柳树稀疏的特点,用“尽”字写出了桥的延伸。“水落”二字,不仅表现了时间之晚,也表现了河水之深。这两句诗把读者带入了秋天的傍晚,那柳树枝条稀疏的桥上可以清晰地看见河中的倒影,而那深深的河水也使得道路通畅无阻。
颔联“衣杵家家月,渔舟浦浦风”。这是写夜的景色。从“月”字可以看出此时已经是晚上了。“衣杵”一词,形象地描绘了妇女们忙碌的情形。“家家月”三字,表明了此时已是晚上,每家每户都亮着明亮的月光。“渔舟浦浦风”,则描绘出了渔民们乘船在江面上捕鱼的情景。“浦浦风”三字,表现了渔舟随波逐流的景象,同时也表现了江面上的风浪很大。
颈联“眼明无俗物,步蹇有枯筇”。诗人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此时的自己眼睛非常明亮,能够看清周围的一切;同时,因为腿脚不便,所以走路很慢。“眼明”三字,表现出诗人在静观中发现了美;“步蹇”三字,表现出诗人虽然行动不便,但并不影响他欣赏美景的心情。
尾联“野逸谁能那,悠然西复东。”诗人最后一句是直接抒情,抒发了自己的感慨。“野逸”二字,表现了诗人远离尘世,寄情山水的心境;“谁”字,表现出诗人内心的孤独感;“悠然”二字,表达了诗人内心的轻松愉悦;“西复东”,既指游历的地方很多又指游历的时间很长。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之美的热爱以及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答案】
示例:首句点出时令,二句写秋景,三、四句写夜的景色,五、六句写秋意,七、八句写闲适,九、十句抒怀情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