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山深处著柴荆,岸帻披衣露气清。
宴坐有书聊作伴,出游无客独题名。
阴阴密树花初尽,滟滟方池水已平。
几许人间堪笑事,今朝百舌顿无声。
【注释】
乱山:杂乱的群山。柴荆:指篱草,一种用树枝编成的小篱笆,用作遮蔽或隔断。着:覆盖。露气清:指清晨的露水和清新的空气。
宴坐(yàn zào):悠闲自在地坐着。有书:指有书籍陪伴。聊作伴:聊以自慰。
出游无客:指没有朋友陪伴出游。独题名:独自题记。
阴阴:树木浓密的样子。密树花初尽:形容春天即将过去,树上的花已开过,开始凋零了。
滟滟(yàn yàn):水势浩大的样子。方池:方形水池,泛指池塘。水已平:水面已经平静。
堪笑事:值得嘲笑的事。百舌(shé):即伯劳鸟,其鸣声为“知了”。顿无声:突然之间,不再叫唤。
【赏析】
首夏,指初夏之时,诗人于初夏时节,闲居在家,无事可做,于是在庭院中散步、读书、题诗。他一边赏景,一边饮酒,一边吟诗作赋,享受着生活的乐趣。这首诗便是他在初夏闲居时所作。
首句“乱山深处著柴荆”,描绘出一幅山深草密、幽静宜人的景色。乱山,指的是参差起伏的群山;著,是盖的意思;柴荆,是用树枝编成的简易篱笆,用以遮挡或隔离。这一句写出了诗人身处山间僻处的宁静与惬意,也暗示了他的内心对外界纷扰的超脱。
次句“岸帻披衣露气清”,表现了诗人在初夏清晨,身着薄衫,站在岸边,任由微风轻拂,欣赏着大自然的清新美景。这里的“岸帻”是指束发戴冠,“披衣”则是敞开衣襟,表现出诗人悠闲自在的心境。“露气清”则点明了此时已是初夏时节,早晨的露水还未干,空气清新而凉爽。诗人在这里描绘出一种宁静、清新、美好的画面,让人感受到初夏的气息。
第三句“宴坐有书聊作伴”写诗人在家中宴饮,身边摆放着书籍,可以随意翻阅、品读。这一句既表达了诗人对书籍的喜爱,又体现了他对生活的满足和愉悦。通过“宴坐”,我们能够感受到作者内心的闲适与自在;而“有书”则表明他在闲暇之余,喜欢与书为伴,这是一种高雅的情趣。同时,这也反映出诗人对知识的渴求和对文化的尊重。
第四句“出游无客独题名”则描绘了一幅独自出游的画面。诗人没有邀请朋友同行,而是独自一人踏上旅程,留下自己的名字作为纪念。这里的“出游”既指外出游玩,也可以理解为寻找志同道合的朋友;“无客”则表达了诗人对于孤独旅行的向往和追求。而“独题名”则意味着诗人在旅途中留下了自己的足迹,这既是对自己的肯定,也是对旅途的一种纪念。
尾联“阴阴密树花初尽,滟滟方池水已平”进一步描绘了初夏时节的自然景象。这里的“阴阴密树”形容树木茂盛、葱郁;“花初尽”则点明了春天即将结束,花朵已经凋谢殆尽;”滟滟方池”则指水池宽广、水面平静如镜。这两句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营造出一种宁静、和谐的氛围,也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平和与喜悦。
最后两句“几许人间堪笑事,今朝百舌顿无声”则是对整个诗歌主题的总结和升华。诗人通过对比的方式,指出世间许多看似可笑的事情,其实都不值得一提,甚至有些荒唐可笑。而如今,百舌鸟突然之间不再鸣叫,反而显得更加安静,这也是一种反讽。诗人在这里表达了他对世事的淡然和超然态度,以及对生命无常的感慨。
这首诗以“首夏”为主题,通过描绘初夏时节的自然景观和诗人的内心世界,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同时,这首诗也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人生感悟,让人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