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衰翁心尚孩,幅巾随处一悠哉。
偶扶拄杖登山去,却唤孤舟过渡来。
酒市拥途观嵬峨,僧庐借榻寄咍台。
吾生清绝烦君看,不枉人间梦一回。

诗句释义及赏析:

  1. “九十衰翁心尚孩”
  • 关键词: “九十” (年龄), “衰翁” (年迈的老人), “心尚孩” (心态如孩童)
  • 注释: “九十”可能指的是诗人的年龄,暗示他已经到了晚年。“衰翁”则直接点出了他的年龄和状态,表明他已经年老体衰。而“心尚孩”则是说他的心态依然保持着孩童般的纯真和无忧无虑,这或许是因为他的心境超脱于世俗的纷扰,或者是他对于人生的态度和看法。
  1. “幅巾随处一悠哉”
  • 关键词: “幅巾” (古代文人戴的一种头巾), “悠哉” (悠闲自在的样子)
  • 注释: “幅巾”是古代文人常用的一种头饰,这里可能是指诗人头戴幅巾,给人一种悠然自得的感觉。“悠哉”则描绘了诗人在旅途中那种轻松自在、不紧不慢的状态,可能是他对于旅行的态度,也可能是一种对生活状态的隐喻。
  1. “偶扶拄杖登山去,却唤孤舟渡过来”
  • 关键词: “偶扶拄杖” (偶然扶着拐杖), “登山去” (上山), “孤舟渡” (独自乘船渡河)
  • 注释: “偶扶拄杖”可能意味着诗人在行走时需要倚靠拐杖,这可能反映了他的身体状况或者是因为年纪大而行动不便。“登山去”则描绘了他上山的场景,可能是为了观光或者寻找灵感。“孤舟渡”则描述了他在渡河时的情景,可能是因为山路上没有桥梁,只能依靠船只过河。
  1. “酒市拥途观嵬峨,僧庐借榻寄咍台”
  • 关键词: “酒市” (卖酒的市场), “拥途” (围绕在路上), “嵬峨” (高大雄伟的样子), “僧庐” (僧侣居住的小屋), “借榻” (借用床铺), “咍台” (和尚的讲经台)
  • 注释: “酒市”可能是诗人经过的一个市集,他在那里欣赏着周围的景色。“拥途”描绘了人们围绕着道路,可能是在欣赏或讨论某个景点。“嵬峨”形容了周围建筑的高峻壮丽,可能是在赞美这些建筑的美丽。“僧庐”则指代了僧人的住所,诗人在这里借宿,可能是因为他喜欢这样的安静和祥和。“借阑”可能是指借用床铺休息,这可能是他为了节省时间或者是为了方便夜间行走。“咍台”则可能是一个僧人讲经的地方,诗人在这里聆听佛法,感受心灵的宁静。
  1. “吾生清绝烦君看,不枉人间梦一回”
  • 关键词: “吾生” (我的生命), “清绝” (清新绝俗), “烦君看” (麻烦你观看), “梦一回” (梦境中的一次经历)
  • 注释: “吾生清绝”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超然态度,认为自己的生命非常纯净和高洁,不需要外界的打扰。“烦君看”则可能意味着诗人希望有人能够理解他的这份清净和淡泊,不需要被世俗的眼光所束缚。“不枉人间梦一回”则是说虽然人世间的一切都是虚幻的,但诗人仍然认为自己的人生经历了一场美丽的梦境,这是值得的。

译文:

九十岁的老翁心情像孩童般天真无邪,随时可以放下一切跟随自己的喜好。偶然扶着拐杖登上山峰去,却又召唤孤独的小船渡过河流来。路过集市时欣赏四周高大的建筑,在僧庐前暂时借宿并聆听僧人的讲经。我的一生追求清高与世无争,不辜负人间的一次短暂梦游。

赏析:

这首诗以九十岁老翁的视角展开叙述,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意象和动作,展现了他对人生的感悟和态度。首句“九十衰翁心尚孩”,运用“孩”字来形容心态年轻,表现出老翁对生活的热爱和乐观。第二句“幅巾随处一悠哉”,描绘了他悠闲自在的生活方式,以及对于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内心的平和。第三句“偶扶拄杖登山去”,进一步展示了他的行动自由和对自然的亲近。第四句“却唤孤舟渡过来”,则通过与自然互动的场景,增添了诗作的生活气息和情感深度。第五句“酒市拥途观嵬峨,僧庐借榻寄咍台”,通过对周围环境的描写,反映出诗人对世俗繁华的淡然态度。最后一句“吾生清绝烦君看,不枉人间梦一回”,则总结了诗人的人生观,强调了人生虽短暂却充满了美好的体验。整首诗语言朴实自然,意境深远,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一位老者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