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中如甑炊,端坐畏暍死。
未能踏增冰,且复呼艇子。
纤纤新月低,玉钩沈野水。
微风生蘋末,尘抱真一洗。
可怜黄山塔,突兀暮烟里。
依然十年前,看我行万里。
两桨且勿摇,横舟小滩尾。
得诗偶长吟,宿鹭为惊起。
【注】:
1、甑:古代的蒸饭器具。2、畏:担忧。3、增冰:结冰。4、纤纤:纤巧,纤细。5、蘋末:指水草上的水珠。6、真一:道家称道法为一,故称道法为“真一”。7、宿鹭:停息的鸟。8、宿鹭为惊起:形容诗声惊动了鸟儿。
赏析:
此篇乃诗人于舟中夜泊时所作。首二句写夜晚的气候和船中之苦;三、四句写诗人乘风破浪,欲踏冰前行的雄心壮志;五、六句写月上云低,水波不兴,诗人以清风吹拂水面,荡涤尘埃,洗净尘心之快意;七八句写黄山塔在暮烟中的巍峨雄姿,令人赞叹不已;九、十句写诗人当年曾游黄山,现在又回到此地,感慨岁月如梭;十一、十二句写诗人泛舟小滩,吟咏诗句,宿鹭为之惊吓而起;最后两句是全诗总结性的句子,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旅途的无限感慨与热爱生活的态度。
【译文】
舟中闷热难耐,如同坐在大锅上蒸煮一般,端坐怕热至死。
未能踏过结冰的溪流,暂且呼叫船只。
纤纤新月低垂,月光倒映在静寂的河水之上 。
微风吹过水草,荡漾着点点水花,把尘埃洗去。
可怜那黄山上的古塔,矗立在傍晚的烟雾里。
依然还是十年前的样子,看我已走过万里路。
两桨且勿摇动,横放在小滩尾。
得到这首诗后,我忍不住长叹一声,栖息的鸥鹭为之惊动。
【注释】
1、明:通“烹”,煮。2、甑:古代蒸饭用的竹制或陶制的器物。3、畏:担忧,害怕。4、添:结冰。5、纤纤:纤细貌。6、玉钩:月亮像挂在天空的玉钩一样。7、苹末:指水边细薄的浮萍上的水珠。8、真一:道家称道法为一。9、宿鹭:停栖的鹭鸶。10、为:同“威”,惊动。
赏析:
这首七言律诗作于宋孝宗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冬,诗人由临安返回家乡浙江金华之时。诗人乘船沿钱塘江而上,经绍兴,再入江西,经过庐山时写下此诗。此诗描写了诗人舟行江南时的所见所闻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联想感慨。
【解析】
首联:“舟中如甑炊,端坐畏暍死。”
这两句是说,在船上坐着如同坐在蒸笼里一样,由于酷热难耐而担心被热死。诗人将船比作蒸笼,生动地表现出了船舱内闷热难当的情形。
颔联:“未能踏增冰,且复呼艇子。”
这两句是说,没有能踏上结了冰的河面,只好再次呼唤船夫划桨前进。诗人通过这两句表达了自己渴望能够踏冰而行,却只能无奈地望着结冰的河面。
颈联:“纤纤新月低,玉钩沈野水。”
这两句是说,细细的柳枝上挂着晶莹的露珠,月亮倒映在宁静的水面上。诗人通过这两句描绘了夜晚的景色,展现了一幅清新美丽的画面。
尾联:“微风生蘋末,尘抱真一洗。”
这两句是说,一阵清风吹过,水中的浮萍上的水珠也随之飘散,让诗人的心灵得到了一次洗涤。诗人通过对微风和水珠的描述,表达了自己的愉悦心情。
【赏析】
《明日再游又赋》是一首七言律诗。诗人乘船沿钱塘江而上,经绍兴,再入江西,经过庐山时写下此诗。此诗描写了诗人舟行江南时的所见所闻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联想感慨。
首联写出了船舱内的闷热难耐。船舱犹如一个大蒸笼,使得诗人感到十分痛苦。他端坐在船舱内,忧心忡忡,唯恐被热死。
颔联写出了诗人想要踏冰而行的愿望却没有实现。他无法踏出结了冰的河面,只得再次呼唤船夫划桨前进。这一情节表现了他内心的焦虑和无奈。
颈联描绘了夜晚的景色,诗人站在船头欣赏着美丽的夜景。他看到细细的柳枝上挂着晶莹的露珠,月亮倒映在宁静的水面上。这一景象让人陶醉其中,仿佛置身于一个仙境之中。
尾联表达了诗人的喜悦之情。一阵清风吹过,水中的浮萍上的水珠也随之飘散,让诗人的心灵得到了一次洗涤。他感受到了自然的美好和生命的奇迹。
整首诗语言简洁明了,意境深远。诗人通过描绘船舱内的闷热难耐、无法踏冰而行以及夜晚的美景等情景,表达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许。同时,诗中也流露出了诗人内心的焦虑和无奈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