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旱土不膏,爱此春夜雨。
四郊农事兴,老稚迭歌舞。
相呼长沮耕,分喜樊迟圃。
丰年已在目,亭障静桴鼓。
我归未有期,一官寄仓庾。
幸复宽简书,不敢恨羁旅。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与赏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根据各个局部意思进行归纳分析。此诗是杜甫晚年的代表作,作于公元768年(唐玄宗天宝七年)春天,当时诗人已经59岁。诗人在成都浣花溪边筑草堂居住,生活安定下来。但诗人心中仍念念不忘国家大事,他关心着人民的疾苦,也关心着朝廷的政治。
春雨:春天里及时降下的雨水。
冬旱土不膏,爱此春夜雨。冬日里久旱无雨,土地干裂,农民盼望及时雨滋润大地。“爱此春夜雨”一句,表达了诗人对及时降雨的喜悦之情。
四郊农事兴,老稚迭歌舞。四围的田野里,农人们忙着耕作,老小一起唱起歌来。
相呼长沮耕,分喜樊迟圃。大家互相招呼,一起耕地,分到田地的人都欢喜地种下庄稼。
丰年已在目,亭障静桴鼓。丰收的希望就在眼前了,而军营里的鼓声也渐渐沉寂了。
我归未有期,一官寄仓庾。我回到家乡的时间还没有确定,我只是一个有职无禄的官员,只好把家室寄住在粮仓中。
幸复宽简书,不敢恨羁旅。幸运的是皇上给我的书信还比较宽容,所以我不敢怨恨自己被贬外放。
赏析:这首诗写于公元768年冬天。此时杜甫已离开长安十年,他怀着一颗忧国忧民之心,漂泊蜀中。由于战乱频繁,朝廷连年征兵打仗,致使民生凋敝、国库空虚。杜甫对此感到痛心疾首,但又无可奈何,只能借咏物抒怀来发泄心中的愤懑之情。全诗以“春夜雨”为中心意象,将作者内心的复杂情感贯穿其中。“冬旱土不膏,爱此春夜雨”,冬日里久旱无雨,土地干裂,农民盼望及时雨滋润大地。“四郊农事兴,老稚迭歌舞”。四围的田野里,农人们忙着耕作,老小一起唱起歌来。“丰年已在目,亭障静桴鼓”,丰收的希望就在眼前了,而军营里的鼓声也渐渐沉寂了。然而诗人却无法安居享受这来之不易的丰收喜悦。“我归未有期,一官寄仓庾”。“一官寄仓庾”一句中的“仓庾”,指粮仓。一个有职无禄的官员,只好把家室寄住在粮仓中。“幸复宽简书,不敢恨羁旅”,幸运的是皇上给我的书信还比较宽容,所以我不敢怨恨自己被贬外放。
从艺术手法来看,本诗采用了虚实结合的艺术构思。实处为眼前的具体情景,虚处则为诗人的内心感受,两者相互映衬,相得益彰。如前两句“冬旱土不膏,爱此春夜雨。”冬日里久旱无雨,土地干裂,农民盼望及时雨滋润大地。“四郊农事兴,老稚迭歌舞。”四围的田野里,农人们忙着耕作,老小一起唱起歌来。后两句则通过想象,抒发了诗人内心的喜悦之情——当春雨洒落之后,久旱的土地得到了滋润,农田得以耕种,农民们开始忙碌起来,老幼一同欢歌跳舞。这种写法既写出了眼前景物的变化,又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喜悦与欣慰,使诗歌更富诗意。
本诗语言平实质朴,感情真挚感人,意境深远悠远。全诗没有刻意描绘人物形象和刻画事件过程,但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却表现得十分真切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