漠漠稻满陂,蒙蒙雨沾衣。
林花落更新,溪鸟止复飞。
我作山中行,十日未拟归。
思酒过野店,念茶叩僧扉。
眠枕松下石,适意无诃讥。
心广体自舒,泰然不肉肥。
念昔在官涂,万事与愿违。
逢人无一欣,对食或累欷。
低回三十年,竟不饱蕨薇。
空将书五车,自诳腹十围。
馀日犹几何,可复贪尘鞿。
剩拾柏子香,闭门观昨非。

云门过何山,

在唐代诗人王维的诗《送别二首》中。

此诗作于公元736年(唐开元二十四年),作者当时任右拾遗。

王维和李白、杜甫、孟浩然并称”四大隐士”,他一生淡泊名利,以山水田园为伴。

这首诗是他在官场失意后归隐后的写照。

下面是逐句的翻译:

云门过何山,

云门山过了何山?

漠漠稻满陂,

稻田里稻谷郁郁葱葱;

蒙蒙雨沾衣,

雨打湿了衣服;

林花落更新,

林中的花朵落下了新叶;

溪鸟止复飞,

溪边的鸟又重新开始飞翔;

我作山中行,

我在山中行走;

十日未拟归,

十天没有想回家;

思酒过野店,

想喝酒就路过野店;

念茶叩僧扉,

想念喝茶的时候就敲寺庙的大门;

眠枕松下石,

睡觉的时候枕着松树下的石头;

适意无诃讥,

舒服惬意没有责备;

心广体自舒,

心胸宽广身体自然就舒展;

泰然不肉肥,

心情平静身体就不发福;

念昔在官涂,

回想当初在官场上;

万事与愿违,

所有的事都不如意;

逢人无一欣,

遇到的人没有一个让他高兴;

对食或累欷,

吃饭时也常常感到悲伤;

低回三十年,

回顾自己三十年的经历;

竟不饱蕨薇,

竟然连草根都吃不饱;

空将书五车,

却只有五车的书本;

自诳腹十围,

欺骗自己的肚子有十个圆球那么大;

馀日犹几何,

剩下的日子还有多少?可复贪尘鞿,

还可以再贪图世俗之财吗?

剩拾柏子香,

剩下来就拾起柏树的香气;

闭门观昨非,

闭门反思昨天的错误。

赏析:“云门过何山”一句即点出云门寺所在之地,“云门”为佛经中指代佛教修行者进入解脱境界的用语,而“过何山”则暗示诗人此行的目的——游览名山胜迹。“漠漠”、“蒙蒙”形容云雾缭绕,给人以朦胧之感,“稻满陂”,“雨沾衣”则描绘了一个雨后田野的景象,营造出一个宁静、清新的画面。然而诗人并未沉醉于此美景之中,而是很快地从自然景象中抽离出来,转向内心的情感世界。“林花落更新”一句,意味着春天即将过去,新的花朵又绽放了,而“溪鸟止复飞”则让人联想到鸟儿因春去而归巢。这两句诗既展示了自然界生命的循环往复,也反映了诗人内心深处对于时光流逝、生命更迭的感慨。接下来,诗人通过“我作山中行”、“十日未拟归”等句子,表达了自己在山中行走的愉悦感受以及长时间停留的打算。这种愉悦并非来自外界的物质满足,而是源于内心的平和与自由。然而,尽管诗人渴望享受这份宁静与自由,但现实生活的压力却让他不得不面对种种无奈。“思酒过野店”、“念茶叩僧扉”等句子便是诗人在旅途中所遭遇的生活琐事,它们反映出诗人在追求心灵自由的同时,也不得不面对物质生活的种种困扰。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进一步表达了自己对于名利、世俗的淡泊态度。“眠枕松下石”,展现了一种超脱物欲的精神境界;“心广体自舒”、“泰然不肉肥”等句子,则揭示了诗人内心的强大与坚定,以及他对于外在诱惑的抵御之力。此外,“念昔在官涂”一句,还透露出诗人对于官场生涯的复杂情感,既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痛苦。而在“逢人无一欣”一句中,则体现了诗人对于人际关系的淡然处之,他并不热衷于与人交往,而是更愿意独自品味生活的真谛。最后三句,诗人通过对往昔经历的回忆以及对现实的深刻反思,表达了自己对于人生道路的选择与坚持。他不再追求世俗之财,也不再追逐名利之场,而是选择了回归自然、寻找内心平衡的生活方式。这种选择不仅体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理解,也展现了他对生活态度的一种独特追求。总之,这首《送别二首》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佳作之一。它不仅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考生活、审视自我的独特视角。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