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不见资中名士有李石,八月秋涛供笔力。初为博士不暖席,晚补台郎俄复斥。
诸公熟睨亦太息,摧压至死终不惜。生前何曾一钱直,没后遗文价金璧。
后之视今犹视昔,此事诚非一朝夕。山城旧庐暗荆棘,羸然诸孙守坟籍。
抚孤我负朋友责,万里诗成泪空滴。

注释:

  • 君不见:你看不见。
  • 资中名士有李石:资中(今四川资阳市)的著名文人中有李石。
  • 八月秋涛供笔力:在八月份的秋天,秋涛如波浪般涌动,为李石提供了书写的动力和灵感。
  • 初为博士不暖席:起初担任博士时,他的座位并不温暖舒适。
  • 晚补台郎俄复斥:后来担任台郎(官职名,相当于今天的部门领导或官员),不久后又被罢免。
  • 诸公熟睨亦太息,摧压至死终不惜:众位官员熟视眈眈地注视着他,也为他叹息不已,即使他受到压迫至死,他们也不忍心让他死去。
  • 生前何曾一钱直,没后遗文价金璧:生前他一文不值,死后他的著作却价值连城,犹如金子和美玉一样珍贵。
  • 后之视今犹视昔,此事诚非一朝夕:后人看待今天的事情就像看待过去的事情一样,这事情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
  • 山城旧庐暗荆棘,羸然诸孙守坟籍:山城的旧居已经杂草丛生,只有几个年老体弱的孙子守护着祖宗的陵墓。
  • 抚孤我负朋友责,万里诗成泪空滴:抚恤孤儿,我深感负有朋友的责任,因此写出了这些诗篇。虽然诗作完成了,但泪水却无法止住。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感旧二首》中的第二首。这首诗通过描绘李石的经历,表达了杜甫对友情、友情与仕途关系的深刻理解。
    首句“君不见”是一个反问句,表达了诗人对李石遭遇的感叹。接着,诗人描述了李石的生平经历:他在年轻时就以才华横溢闻名于世,但在仕途上却屡遭挫折。这种经历让其他官员对他产生了嫉妒之情,甚至有人暗中陷害他。然而,尽管遭受这样的打击,李石依然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接下来的诗句“诸公熟睨亦太息,摧压至死终不惜。”进一步描述了李石在官场上的遭遇。其他官员对他的注视和叹息,以及对他的打压和迫害,都让他深受伤害。但是,无论面对多大的压力和困境,李石都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最后一句“生前何曾一钱直,没后遗文价金璧。”则是对李石一生的评价。他生前虽然一文不值,但死后他的遗作却具有极高的价值,如同黄金和美玉一样珍贵。这种评价既体现了诗人对李石才华的认可,也反映了他对友情和友情与仕途关系的理解。
    这首诗通过对李石一生的描述,展示了诗人对友情、友情与仕途关系的思考。诗人认为,友情是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而官场上的名利并不能真正代表一个人的价值。同时,他也表达了对自己不能为朋友提供有力支持的遗憾之情。这种情感深深打动了读者,使他们更加珍惜友情,同时也反思自己的人生态度和方法。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