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不见蜀师浑甫字伯浑,半生高卧蟆颐村。才不得施道则尊,死已骨朽名犹存。
文章落笔数千言,上友离骚下招魂。望之眉宇何轩轩,高谈浩若洪河翻。
范尹敬如绮与园,方饰羔雁登衡门。小人谤伤实不根,妄指拱璧求瑕痕。
穷通在公岂足论,浮云终散朝阳暾。安得此老起九原,入赞国论苏黎元。
【注释】
蜀师:指李斯。浑甫:即李斯字。伯浑:取字。高卧:隐居。蟆颐(má yí)村:古村名,在今陕西省宝鸡市。才不得施:才能不被发挥。道则尊:得到人们的尊敬。死已骨朽:死后骨头已经朽了。名犹存:名声仍然存在。文章落笔数千言:文辞洋洋洒洒数千言。离骚:屈原作的诗篇名。招魂:楚辞作品名。望之眉宇何轩轩,高谈浩若洪河翻:形容其人高深莫测,气宇轩昂。范尹:指秦朝御史大夫冯.延年。敬如绮与园:敬他如同对待美丽的女子一样。方饰羔雁登衡门:正在装饰羔羊雁帛,登上朝廷的门。小人谤伤:被小人诽谤。指拱璧求瑕痕:用玉璧来寻求缺点。安得此老起九原:如何能得到这位贤者复活?九原:指坟墓。入赞国论苏黎元:参与辅佐国家大政,评论苏武。苏黎元:指汉代苏武。
【赏析】
《感旧二首》是杜甫对友人的怀念和追思之作。
首联写李斯的遭遇。李斯是战国末期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人,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曾帮助秦始皇统一六国并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但最终因赵高诬陷而被处死。诗中说“君不见蜀师浑甫字伯浑”,意思是蜀地有位李斯,字伯浑,一生高卧在蟆颐村,没有得到施展才华的机会,死时连姓名都被埋没,只留下文章数千言,上可与屈原的《离骚》,下可与楚辞作家的《招魂》。可见李斯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他的文才非常高明,可惜他生不逢时,未能施展自己的才华。
颔联写李斯的文章。李斯的文章洋洋洒洒数千言,写得非常精彩,他的文章受到人们很高的评价,甚至有人把他与屈原的《离骚》相提并论。《离骚》是屈原所作的抒情长诗,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的作品,它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命运的忧虑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李斯的《离骚》虽然不及《离骚》,但是也具有很高的价值。这里用“上友”表示敬意。
颈联描写李斯为人处世的高远境界。李斯是一个高深莫测的人物,他气宇轩昂,举止不凡,而且很有学问,所以人们都很敬仰他。李斯为人处事非常谨慎,他不会因为一点小过失而耿耿于怀。他也不会像有些人那样,为了一己私利而去陷害别人,而是会以高尚的品德和正直的态度去处理问题。
尾联是杜甫的祝愿。杜甫希望李斯能够重见天日,重新为国效力,评论苏武的忠诚和节操。苏武是西汉时期的一位名将,他曾出使匈奴,被扣留长达十九年,但他始终坚守节操,不肯投降,最后被释放回国。杜甫希望李斯能够在适当的时机出现,能够像苏武一样为国家作出贡献。
整首诗通过描绘李斯的形象和事迹,表达了杜甫对友人的怀念和追思之情。同时,也反映了杜甫对政治现实的担忧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体现了杜甫的爱国情怀和崇高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