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学步逢丧乱,家在中原厌奔窜。淮边夜闻贼马嘶,跳去不待鸡号旦。
人怀一饼草间伏,往往经旬不炊爨。呜呼乱定百口俱得全,孰为此者宁非天。

注释:我生来学走路就碰上战乱,家住中原却厌恶四处奔窜。淮河边上夜闻贼马嘶鸣,跳着逃跑不等鸡啼天亮。人们怀着一块草饼在草丛中躲伏,往往经过十天半月不做饭烧饭。哎呀!天下安定了全家人都能保全,到底是谁做的呢?难道不是天吗!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于唐僖宗中和四年(公元884年)避地江南,流寓江西洪州期间所作。诗人以亲身经历,记下了当时人民所遭受的苦难,表达了他对时局的看法和感慨。

首句“我生学步逢丧乱”,表明自己刚出生就赶上战乱,而“逢”字用得极妙,写出了自己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的不满,也反映了诗人自己对战争的厌恶。

第二句“家在中原厌奔窜”,进一步说明自己不愿在中原地区避难,而是向往安定的生活。

第三句“淮边夜闻贼马嘶”,描写了诗人夜宿淮边,听到战马嘶鸣的情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战乱给人民生活带来的灾难。

第四句“跳去不待鸡号旦”则是诗人对前一句的具体化、形象化的表达。他跳着跑出家门,连等鸡叫都来不及,可见他是多么急于离开这个是非之地。

第五、六、七句,写自己和乡邻们一起躲在草堆里躲避战乱,但日子过得太苦,常常十天半个月吃不上一顿饱饭。诗人感叹道:“呜呼乱定百口俱得全”,意思是说天下太平后,大家都能保全性命。这一句既表达了诗人对天下大乱后人民的同情,也反映出诗人对和平安定生活的向往。

诗人由对现实的感慨,联想到天意,认为这场乱世之所以会平定,是因为上天有好生之德,否则,谁又能平息这场动乱呢?这里既有诗人对天命的信仰,也有对现实无奈的感慨,更有一种对国家命运的关心和忧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