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贫短衣不掩骭,空庖凄凄灶不爨。
老翁八十忍饥熟,兀坐空堂日常旰。
今年闰馀九月寒,那敢遽议南山炭。
艰难幸复致一餐,餔歠灯前百忧散。
遹子挟册于于来,时与乃翁相论难。
但令歆向竟同归,门前籍湜何忧畔。
诗句翻译:
- 家贫短衣不掩骭,空庖凄凄灶不爨。
- 描述家中经济状况不佳,衣服短小不足以遮盖双腿。厨房中的食物已冷,火炉也熄灭了。
- 老翁八十忍饥熟,兀坐空堂日常旰。
- 年迈的老者(老翁)已经八十岁,忍受饥饿直到食物煮熟。独自坐在空荡荡的房间里,每日等待黄昏时分才能进食。
- 今年闰馀九月寒,那敢遽议南山炭。
- 由于今年的闰月,九月份天气仍然寒冷,因此不敢轻易讨论购买南山的煤炭。
- 艰难幸复致一餐,餔歠灯前百忧散。
- 虽然生活艰难,但总算还能吃上一顿饱饭。在灯光下品尝美食,忧愁烦恼也随之消散。
- 遹子挟册于于来,时与乃翁相论难。
- 儿子带着书卷来访,不时与我争论学术问题。
- 但令歆向竟同归,门前籍湜何忧畔。
- 如果他们能够互相理解、达成共识,那么即使家门前的台阶上有污点(比喻争执),又有什么值得忧虑的呢?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表达诗人对家庭贫困、老人生活的无奈与辛酸,以及对儿子成长和学习态度的担忧的作品。诗人通过描绘家庭的贫困生活细节,展示了一种深沉的悲悯之情。同时,诗中也体现了诗人对儿子的关怀和期望,希望他能在学习上有所成就,能够理解并接受父亲的教诲。整首诗情感真挚,表达了诗人深沉的家国情怀和对家人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