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不轻出,出则尧舜其君民。古人不轻隐,隐则坐使风俗淳。
孰知后世乃不然,唐虞日远如飞烟。异端欲出六籍上,裔夷直居中夏先。
穷居求志达行道,傥不塞责真负天。士固不可苟富贵,顾亦岂可徒贫贱。
如其一念有愧心,宁不终身戴惭面。老夫少年铁铸砚,欲窥圣门终未见。
祝君勿恃来日长,八九十年如掣电。
【注释】
①尧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
②异端:指与正统思想相违背的学说或主张。
③裔夷:古代对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
④达行道:通达于大道。
⑤苟富贵:假如只求富贵。
⑥负天:辜负上天的恩赐。
⑦宁不:难道不。
⑧铁铸砚:形容自己坚贞不渝,像铁铸成的砚台一样。
⑨圣门:指孔门、儒家学派的门庭,这里指孔子的学问。
⑩来日长:还有很长的日子可用来打发。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自题求志堂之作。诗人在《示子侄》一诗中说:“吾家读书处,乃今无地”,可知此诗作于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前后,当时诗人已经64岁了,他一生致力于经世致用之学,但始终没有找到实现其理想的途径。所以,他写下了这首诗来抒发自己的感慨。全诗共八句,可分为三段,第一段为首句,以“古人”二字发端;第二、三段分别以“孰知”、“傥不”领起两句,都是反诘,表示作者对现实的看法;最后一段,则由“宁不”一词领起,表明诗人对于自身的处境的态度和看法。
诗的开篇,诗人便提出疑问:“古人不轻出,出则尧舜其君民。”“出则尧舜”,是说如果古人能够出来做官,那么他们就能像尧、舜那样成为民众的领袖,治理天下。这一句是诗人对自己能否实现理想抱负的怀疑。“不出则亦如此”,意思是即使不出来做官,也能像隐士那样使风俗变得淳朴。这是诗人对于“隐”的看法。他认为隐居并不妨碍人们成为圣人。但是,紧接着诗人便指出:“孰知后世乃不然!”诗人在这里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在他看来,后世的人们往往不能像古人那样隐而不失其真,出而不染其俗。“唐虞日远如飞烟”,这是说唐、虞时期距离现在非常遥远,就像飞烟一样不可追寻了。这一笔,是诗人对历史变迁的深刻观察。“异端欲出六籍上,裔夷直居中夏先”,“异端”和“异族”意思相近,指那些与正统思想相违背的人。“六籍上”,指六经之上,即孔、孟之道之外,这里指的是那些与儒家思想不同的异端学说。“中夏先”是指中原华夏大地上的先进国家。诗人认为,这些异端学说想要进入正统思想的殿堂,但是,却遭到了中原华夏先进国家的排斥。这就说明了为什么诗人要感叹“唐虞日远如飞烟”。
诗人的担忧并不是毫无道理。因为历史上曾经有不少人企图通过各种手段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但结果都以失败告终。例如,诸葛亮就曾试图北伐曹魏,但是失败了;岳飞也曾率军北伐金国,同样也失败了。此外,南宋的抗金名将文天祥也曾试图联络北方义军共同抗击金兵,但是也失败了。因此,“异端欲出六籍上,裔夷直居中夏先”这句话,反映了诗人对于时局的忧虑。
诗人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自己的信念。他接着写道:“穷居求志达行道,傥不塞责真负天。”这里的“穷居”是指隐居的生活状态。“求志”是指追求自己的理想和志向;“达行道”是指实现自己的理想和志向的道路。诗人认为自己虽然处于隐居的状态,但仍在努力追求自己的理想和志向,希望最终能够实现自己的目标。但是,诗人又担心自己如果不能承担起责任,就会辜负上天对他的期望。“士固不可苟富贵,顾亦岂可徒贫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作为士人本来就不应该只是为了谋取富贵而活着,也不能只是为了摆脱贫困而活着。也就是说,作为士人应该有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而不是为了追求名利而活。
诗人在最后又表达了一种无奈的情绪:“如其一念有愧心,宁不终身戴惭面。”在这里,“惭愧心”是指内心深处的愧疚和不安。诗人认为,只要心中存在愧疚和不安的念头,那么就会一辈子感到羞愧和耻辱。这就是诗人对于自己的内心世界的一种描述。
从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来看,诗人是在经历了多次政治挫折之后才写成这首诗的。因此,这首诗既是诗人对自己政治理想的追求和反思的产物,也是他对时局的关注和忧思的表现。它体现了诗人对于理想和现实的深刻感悟,以及对于个人命运和社会现实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