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载持竿野水东,山翁心不类渔翁。
何须巧饵悬钩上,会使奸鳞落鼎中。
西伯道高来吕望,文宗才短失卢仝。
纵人能取鳞中意,南海波澜一夜空。
【注释】
- 持竿:拿着钓竿。
- 山翁:指隐士。
- 奸鳞:比喻狡猾的鱼。
- 道高:指道德高尚。
- 吕望:姜太公,西伯(周文王)请他出山辅政。
- 文宗才短:指卢仝,唐末诗人,文才不高。
- 取鳞中意:比喻得到别人的喜爱。
- 南海波澜:指大海中的波澜。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借钓鱼这一活动来比喻人生的进退得失。
前两句:“半载持竿野水东,山翁心不类渔翁。”大意是说在野外度过了半年,持钓竿在河的东边垂钓,而隐居的山翁的心态并不像普通渔人一样。这里的“持竿”和“山翁”都是比喻,分别代指自己和隐居的山人。“不类渔翁”即不同于一般渔民的心境。
后两句:“何须巧饵悬钩上,会使奸鳞落鼎中。”“巧饵”与“钩”都是比喻,前者指用巧妙的方法引诱对方,后者则指诱骗的手段。“奸鳞”指狡猾的鱼儿,这里也作比喻,表示能识别对方的真面目。“鼎中”指煮鱼的锅。这两句大意是说不必费尽心思去钓那些狡诈的鱼,而是能够识破那些诡计百出的小人,让他们落入自己的圈套。
中间两联:“西伯道高来吕望,文宗才短失卢仝。”大意是说西伯姬昌有德行但无才能,所以邀请姜子牙辅佐;卢仝文才不足,所以失去了机会。这里的“道高”和“文宗”都是比喻,分别指德高望重和有才能的人。“吕望”和“卢仝”分别是姜子牙和卢仝的名字。
最后两联:“纵人能取鳞中意,南海波澜一夜空。”大意是说如果能够取得别人的好感,那么就算在海上掀起波澜,也会很快平息下来的。这里的“取鳞中意”是说取得别人的好感。“空”字表明即使有这种愿望,也是难以实现的。
全诗以钓鱼为喻,从心态、策略、机遇、才能等几个方面展开议论,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进退得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