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向东门凝目望,园林无处不啼莺。
乡心已似杨花乱,归路那堪野草生。
紫陌尽应趋胜地,红尘谁肯受闲名。
年来却羡沧江叟,长在湖山听浪声。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表达技巧及语言特色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然后根据要求分析诗歌的内容、表达技巧及艺术特色。解答时,首先指出诗句的大意,然后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运用的艺术手法,最后指出其作用,最后进行简要赏析。

第一句写诗人独向东门凝望,春光明媚的长安城里无处不啼莺。“独东门”点出地点,“凝目”、“望”写出了诗人伫立的时间与神态。“园林”指京城的宫苑。“处处”“无处”说明长安城到处都充满了春天的气息。“无一不啼”是夸张,但更突出了春天的生机盎然。

第二句说,乡心已似杨花乱。“乱”字极富韵味。杨花飘泊不定,容易引发人的羁旅愁思。这里用杨花来比喻乡愁,既切合题面中的“归路”,也切合下文的“闲名”。

第三句写归路难行,野草生得快。“那堪”是难以承受的意思。“紫陌”是京城的大街。“红尘”指京城中繁华的街道。“谁肯受闲名”意思是谁能忍受这种虚名呢?“闲名”即浮名,这里指那些华而不实的名声。

第四句写归途艰难,归家之路上到处都是野草。“紫陌”是京城的大街,“闲名”是指那些没有多少实际意义的虚名。这一句紧承上文而来,由景及人,进一步渲染了归程艰难,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苦闷。

第五句写长安城的繁华。“紫陌尽应趋胜地”是说长安城中的道路都通向有名的胜地,而作者却无心去游览。“趋”在这里指追逐、向往。“红尘”泛指繁华的世界。诗人厌倦了尘世的繁华,渴望过一种平淡清静的隐居生活。

第六句写自己不愿做官。“沧江叟”指隐逸之人,这里指陶渊明。陶渊明曾自号“五柳先生”,所以这里的“沧江叟”指的是陶渊明。“长在湖山听浪声”是说长期隐居在山水之间,聆听着大自然的声音。“闲名”就是虚名,也就是官场上的功名利禄。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对仕途厌倦的心理。

【答案】

①“独向东门凝目望,园林无处不啼莺”:站在东门外凝望着长安城,到处都能听到黄莺的鸣叫声。(凝望、莺、园

林)②“乡心已似杨花乱,归路那堪野草生”:家乡的心思已经象飘飞的杨花一样纷乱,归途实在不堪忍受野草的侵

占。(乡心、杨花、归路、野草)③“紫陌尽应趋胜地,红尘谁肯受闲名”:京城里的道路都通向有名的地方,谁能忍受这

些虚名?(紫陌、红尘)④“年来却羡沧江叟,长在湖山听浪声”(沧江叟:指陶渊明):今年却羡慕起陶渊明来,他终年过着

隐居的生活,听那湖边山林中水浪拍打岸边发出的声音。(羡慕)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