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北山南劫火馀,如何留得此僧居。
可怜钟阁三枝竹,无复山房万卷书。
释义:
楞伽寺
山北山南劫火余,如何留得此僧居。
可怜钟阁三枝竹,无复山房万卷书。
注释:
楞伽寺:指佛教经典《楞伽经》的寺庙,位于中国浙江省杭州市。
劫火余:指历史上的战争和灾难对寺院造成的破坏,使得寺院成为废墟。
如何留得此僧居:如何能够保留下这个僧人居住的地方?
钟阁三枝竹:指寺内的钟楼有三根竹子,象征寺庙中的文化传承。
无复山房万卷书:表示过去的山房已经不复存在,只有三根竹子还在。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在游楞伽寺时所写。首联“山北山南劫火余,如何留得此僧居”,描述了楞伽寺曾经遭受过战争和灾难的破坏,但现在只剩下了残破的遗迹。颔联“可怜钟阁三枝竹,无复山房万卷书”表达了诗人对寺庙中文化传承的关注,同时也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颈联“如何留得此僧居,钟阁三枝竹无复,山房万卷书不存”则进一步强调了楞伽寺的毁灭性打击以及其文化传承的损失。尾联“赏析: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在游楞伽寺时所作。首联“山北山南劫火余,如何留得此僧居”描绘出楞伽寺曾经历历史沧桑、战火摧残后的破败景象,而“山北山南”四字更显地域之广、时间之远。颔联“可怜钟阁三枝竹,无复山房万卷书”则转入室内景物描写,钟阁虽存三枝竹子,但昔日的山房已不复见,那万卷书中的知识与智慧更是荡然无存。颈联“如何留得此僧居,钟阁三枝竹无复,山房万卷书不存”进一步强调了楞伽寺因战火而荒废的历史事实。尾联“此僧”一词既指代了楞伽寺的僧人,也暗含了诗人自己的影子;“此身”则表明他以游人为乐,忘却了尘世的纷扰和功名利禄的追求。全诗通过对楞伽寺的描绘,传达出一种超脱世俗、寄情山水的闲适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