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隆已死画笔枯,画归天上人间无。
公从何处得此图,眼明岭海三叹吁。
天策上将天为徒,指挥群龙清八区。
褒鄂英卫供扫除,功成告庙金模胡。
歌童舞女不愿渠,乃此数士相为娱。
铁面苦口谈诗书,直欲措世如唐虞。
老隆妙手神所摹,苍头庐儿亦敷腴。
祝公归直承明庐,愿持此道补帝裾。
【题张仲钦所藏隆茂宗画登瀛图】老隆已死画笔枯,画归天上人间无。
公从何处得此图,眼明岭海三叹吁。
天策上将天为徒,指挥群龙清八区。
褒鄂英卫供扫除,功成告庙金模胡。
歌童舞女不愿渠,乃此数士相为娱。
铁面苦口谈诗书,直欲措世如唐虞。
老隆妙手神所摹,苍头庐儿亦敷腴。
祝公归直承明庐,愿持此道补帝裾。
解析:
- 诗句解读与注释:
老隆已死画笔枯,画归天上人间无。
“老隆”指唐朝的李隆基,这里可能暗指李隆基已经去世。“画笔枯”,表示李隆基去世后,他的画作也失去了生机,不再有新的创作。“画归天上人间无”,意味着这些作品已经无法再出现在人间或天界,成为了一种永恒的存在。
公从何处得此图,眼明岭海三叹吁。
“公”指的是收藏这幅画的人。“岭海”泛指南方的山川大地。“叹吁”表达了对这幅画中景象的赞美和感慨。
天策上将天为徒,指挥群龙清八区。
“天策上将”指的是唐代的名将郭子仪,他被封为“天策上将”。这里可能是在赞美郭子仪的威武和智谋。“指挥群龙清八区”,暗示郭子仪如同神灵一般,掌控着天下的生灵,使天下变得清明。
褒鄂英卫供扫除,功成告庙金模胡。
“褒鄂英卫”指的是唐朝的边防军队。“供扫除”意味着他们保卫边疆,抵御外敌。“功成告庙金模胡”,表示他们的功绩被载入史册,成为后人敬仰的对象。
歌童舞女不愿渠,乃此数士相为娱。
“歌童”和“舞女”都是古代宫廷中的侍从,他们通常不会主动参与绘画或诗歌的创作。这里的“不愿渠”表明这些侍从对于这种活动并不在意,只是出于礼貌而参加。“乃此数士相为娱”,说明这些士人通过绘画和诗歌来相互娱乐,享受生活。
铁面苦口谈诗书,直欲措世如唐虞。
“铁面”可能是指严肃、公正的态度。“苦口”表示他们愿意直言不讳地谈论问题。“谈诗书”可能意味着这些士人在文学方面有深厚的造诣和修养。“直欲措世如唐虞”,表示他们希望能够像古代的圣人一样,用诗歌和道德来治理天下。
老隆妙手神所摹,苍头庐儿亦敷腴。
“老隆妙手”可能是指李隆基的绘画技艺非常高超。“苍头庐儿”可能是指那些地位较低的人,但他们也能画出如此美丽的画作。“亦敷腴”表示这些画作虽然来自不同的阶层和背景,但都充满了艺术的魅力。
祝公归直承明庐,愿持此道补帝裾。
“祝公”可能是指收藏这幅画的人。“归直”可能是指回到原来的职位或身份。“承明庐”可能是指这个地方的名字。这里的“愿持此道补帝裾”,表示这个人希望能够通过这幅画中的道理来弥补皇帝的失误,或者为朝廷做出更大的贡献。
-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一幅画作的描述,展现了画家高超的技艺以及画作背后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诗中的“老隆”、“天策上将”、“天为徒”等词汇,不仅描绘了画作的生动形象,也蕴含了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赞美与怀念。整首诗语言优美,情感丰富,充分体现了诗人对历史和文化的敬仰之情以及对艺术创作的热爱和追求。同时,诗中的一些典故和比喻也富有深意,使得整首诗更加引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