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不远,在身中,物则皆空性不空。
性若不空和气住,气归元海寿无穷。
欲得身中神不出,莫向灵台留一物。
物在身中神不清,耗散精神损筋骨。
神驭气,气留形,不须杂术自长生。
术则易知道难悟,既然悟得不专行。
所以千人万人学,毕竟终无一二成。
神若出,便收来,神返身中气自回。
如此朝朝还暮暮,自然赤子产真胎。
我们来逐句解读这首诗:
- 道不远,在身中,物则皆空性不空。
- “道不远”:表明大道并不遥远,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实践。
- “在身中”:强调修行的场所就在我们的身体之中。
- “物则皆空性不空”:意味着无论是物质还是非物质的存在,都是空的,但空的本质是不变的。
- 性若不空和气住,气归元海寿无穷。
- 这句话表达了一个观点,即如果认识到自己的本性(或称为“真我”、“佛性”)不空,并且能够保持这种状态,那么寿命将会非常长久。
- 欲得身中神不出,莫向灵台留一物。
- “欲得身中神不出”:意味着想要达到一种境界,即在身体内部保持某种精神状态,不被外界事物所影响。
- “莫向灵台留一物”:这里的“灵台”指的是精神世界或心灵深处,强调不要在这个空间留下任何杂质。
- 物在身中神不清,耗散精神损筋骨。
- 这句话指出,如果身体中的物(即欲望)过多,会影响到精神上的清明,甚至导致精神和肉体上的伤害。
- 神驭气,气留形,不须杂术自长生。
- “神驭气”:指的是精神引导身体的能力。
- “气留形”:意味着通过修炼,可以使身体的形态得以保持。
- “不须杂术自长生”:暗示了无需依赖其他手段或技巧,也能实现长久的生命。
- 术则易知道难悟,既然悟得不专行。
- “术”可能指的是各种具体的修行方法或技能。
- “容易知道”:意味着这些方法很容易被人理解和掌握。
- “难悟”:表明理解这些方法需要一定的智慧和领悟力。
- “既然悟得不专行”:意味着一旦掌握了这些方法,就不应该只是机械地遵循,而应该根据个人的情况灵活运用。
- 所以千人万人学,毕竟终无一二成。
- 这句诗表达了一个观点,即即使有很多人学习相同的知识或技能,最终能够达到高水平的人并不多。
- 神若出,便收来,神返身中气自回。
- 这句话似乎是在描述一种理想状态:当精神(或“神”)能够自如地出入身体时,它会自动回到身体中心,使身体保持平衡和健康。
- 如此朝朝还暮暮,自然赤子产真胎。
- 这是整首诗的高潮部分,表达了一种深刻的哲学思想:如果能够按照上述原则生活,那么就像婴儿生出了真正的生命一样,人们可以回归到最原始、最纯净的状态。
综合赏析:
这首诗虽然篇幅不长,但包含了许多深奥的道理和哲学思考。诗人通过诗歌的形式,传达了关于修行、人生态度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观点。诗中的语言简洁而富有哲理,读来让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