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遇元和得献谟,望山东北每长嘘。
独赓唐律雅风后,更注孙篇俎豆馀。
霅水胜游成怅望,杜川归事竟踌躇。
中年遽使山根折,尽写雄襟在此书。
樊川集
不遇元和得献谟,望山东北每长嘘。
独赓唐律雅风后,更注孙篇俎豆馀。
霅水胜游成怅望,杜川归事竟踌躇。
中年遽使山根折,尽写雄襟在此书。
注释:
读樊川集:阅读樊川的文集。
樊川:指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朝后期著名诗人。
元和:唐代宪宗年号,公元806年至820年。
献谟:献计,贡献谋略。
望山东北:望望着群山的东北方向。
长嘘:长叹或叹息。
独赓:单独创作。
唐律:指唐宋时期流行的律诗。
雅风:高雅的诗歌风格。
注:解释、注解。
孙篇:孙子的著作《孙子兵法》。
俎豆:古代祭祀时用来盛食物的器皿。此处借指祭祀活动。
霅水:即霅溪,位于中国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
怅望:因思念而叹息。
杜川:杜甫的别称,因为杜甫曾在四川成都居住过。
山根:山峰的根部,比喻事业的根基。
书:指诗集。
赏析:
这是一首赞美白居易诗歌的诗,表达了对白居易诗歌的敬仰之情。
首句“不遇元和得献谟”,意味着白居易在元和年间没有遇到施展才华的机会,但他却能够献计献策,为国为民作出贡献。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于白居易才能未被充分利用的惋惜之情。
颔联“望山东北每长嘘”描述了诗人站在群山之巅,眺望着远方,感叹世事沧桑,时光荏苒。这里的“长嘘”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内心的感慨和无奈之情。
颈联“独赓唐律雅风后,更注孙篇俎豆馀”进一步描绘了诗人的创作过程。他独自创作出唐宋时期流行的律诗风格,并注解了孙子兵法中的相关篇章,使得作品更加丰满。这里的“独赓”表达了诗人独立创作的态度,“更注”则展现了他的学识渊博。
尾联“霅水胜游成怅望,杜川归事竟踌躇”则将读者的注意力引向了诗人曾经游历过的霅水和杜甫曾经居住过的杜川。这两处地方都留下了诗人深深的回忆和感慨。而“竟踌躇”则表达了诗人对于往事的回忆和对未来的迷茫和困惑。
最后一句“中年遽使山根折,尽写雄襟在此书”则是全诗的总结和升华。诗人感叹自己的晚年突然失去了事业的根基,但仍然坚持写作,将自己的雄心壮志全部融入了这部诗集之中。这既是对自己过去的回顾,也是对未来的期望和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