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里凄清古县城,阮郎陶令自相应。
非无柳影含彭泽,别有花光胜武陵。
闲醉想同莎外石,冷吟知共夜深灯。
红尘未得寻高兴,心过青山第几层。

寄天台王炼师兼呈邑宰百里凄清古县城,阮郎陶令自相应。

非无柳影含彭泽,别有花光胜武陵。

闲醉想同莎外石,冷吟知共夜深灯。

红尘未得寻高兴,心过青山第几层。

【解析】

  1. 诗意解读
  • “百里凄清古县城”描绘了诗人对古老县城的凄凉感受,表达了一种远离尘嚣、超脱世俗的意境。
  • “阮郎陶令自相应”中,“阮郎”可能指的是历史上著名的阮籍,而“陶令”则是指陶渊明,两者都以其高洁的人格和隐逸的生活方式被后人传颂。这里诗人通过提及他们,表达了自己对高洁生活态度的追求。
  • “非无柳影含彭泽,别有花光胜武陵”中,“彭泽”和“武陵”都是古代文人墨客常引用的地名,用以比喻美好的自然风光。这里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于不同美景的不同感受,也反映了他对于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 “间醉想同莎外石,冷吟知共夜深灯”描绘了诗人在孤独中寻找慰藉的情景。诗人通过想象与石头对话、在深夜中吟诗的场景,展现了他对诗歌创作的执着和对精神世界的探索。
  • “红尘未得寻高兴”反映了诗人对世俗纷扰的厌倦,表达了他追求心灵自由的愿望。这里的“红尘”指的是世间的喧嚣和诱惑,诗人不愿意被这些所困,而是希望能够找到内心的平静和快乐。
  • “心过青山第几层”则是一种哲理性的思考,诗人通过问自己心中的青山有多少层,表达了对人生道路和思想境界的探索和追问,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于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
  1. 译文注释
  • 百里凄凉的古县城,阮籍和陶潜(陶渊明)都以他们的高洁著称,仿佛相互呼应。
  • 并非没有柳树的影子像彭泽那样美,而是另有一番花光胜过了武陵。
  • 闲暇时我幻想与莎草中的石头为伴,冷夜里我与灯火相伴吟诗。
  • 红尘世界里我未能找到真正的快乐,心中越过青山不知过了多少层。
  1. 赏析
  •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展现了张日损对古人高尚情操的敬仰,以及对自身内心世界的深度反思。通过对古县城的描绘,诗人表达了对历史的回顾和对现实的反思。
  • 整首诗充满了对自然美的赞美和对精神自由的向往,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对世俗束缚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憧憬。
  1. 创作背景
  • 张日损是北宋时期的一位道士,他的诗歌多体现了道家的思想和对自然的崇尚。这首诗可能是他在某种情境下创作的感慨,通过对过去人物的描述和自我情感的抒发,表达了他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精神境界的探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