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宋功成道不传,后来鸡犬各登仙。
留连光景随时俗,盗窃声名至暮年。
陷没李陵因北伐,漂流杜甫为南迁。
耒阳郴口今吾在,谁与诛茅屋数椽。

屈宋功成道不传,意指屈原和宋玉的成就与才华虽高,但他们的学说并未流传下来

诗中表达了张舜民对于历史人物及其作品的一种感慨。屈原和宋玉作为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他们的创作成就和文学价值一直为后人所敬仰。《离骚》、《九歌》等作品,不仅展示了他们卓越的文学才能,更体现了深厚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然而,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并没有被广泛传播和接受,这与张舜民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相呼应,即“屈宋功成道不传”。

诗中的“后来鸡犬各登仙”反映了一种理想的社会状态,即每个人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获得成功和升迁。这种观念在古代文人的作品中并不罕见,它体现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对个人成功的追求。同时,这也暗示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认为真正的成就和成功并不会轻易到来,需要不断的努力和奋斗。

“留连光景随时俗,盗窃声名至暮年”两句则进一步表达了作者对世俗生活的厌倦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他认为,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应该是永恒的、不受时间影响的,而那些短暂的名声和利益是不值得留恋的。这种观点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显得尤为难能可贵,因为它挑战了当时普遍存在的功利主义价值观。

接下来的句子“陷没李陵因北伐,漂流杜甫为南迁”则描绘了历史的沧桑和个人命运的波折。这里的“李陵”和“杜甫”都是中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文人。李陵因投降匈奴而遭受误解和指责,这是一段充满悲剧色彩的历史;杜甫则因战乱而不得不离开故乡,四处漂泊。这些经历不仅展示了个人的不幸,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社会动荡不安的现实。

“耒阳郴口今吾在,谁与诛茅屋数椽”这两句则是诗人对自己现状的反思和对未来的期望。他目前在耒阳郴口这个地方生活,虽然条件简陋,但足以让他安身立命。诗人在这里感叹:“谁与诛茅屋数椽”,意思是没有人能够理解他的心境,也没有人能够与他共享这份简朴的生活。这里的“诛茅屋”指的是简陋的住所,而“数椽”则是指房屋的几根木椽子。这句话充满了诗人对孤独和无助的感概,同时也透露出他对简朴生活的喜爱和对名利看淡的态度。

《和答还卷》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歌,更是一篇反映历史变迁和个人心路历程的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解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宋代诗人张舜民的思想情感和文学价值,同时也能更深入地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学精神和人文关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