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寂秋日暮,辉辉檐影斜。
鸣虫隐衰蔓,晚蝶守馀花。
雨急荷翻叶,墙崩竹引芽。
不才非吏隐,鸡黍学山家。

【解析】

此诗写诗人的所见所闻,抒发其对自然景物的喜爱之情。前四句是写景,后四句是议论。“鸣虫隐衰蔓”,以鸣虫自比,说明自己像秋虫一样隐居在衰败的蔓草之中;“晚蝶守余花”,用晚蝶守护着残存的花朵来比喻自己,表明自己仍保持着高洁的操守。最后两句,诗人以“不才非吏隐”和“鸡黍学山家”两个典故作结,表达自己的抱负。诗人虽隐居不仕,但心怀天下,渴望为国效力,这从“学山家”中可看出。全诗语言平易浅近,风格质朴自然,意境清幽闲适,表现了诗人淡泊名利、安贫乐道的高远志趣。

【答案】

译文:

寂静的秋天,夕阳渐渐西沉,斜阳映照在屋檐的影子上,形成一片片斑驳的阴影。

蟋蟀在草木丛生的衰蔓中鸣叫,傍晚时分,彩蝶也飞来,围绕着凋谢的花朵飞舞。

雨势急骤,荷叶翻腾,荷花被冲得摇摇晃晃,竹笋在墙边冒出来。

我虽然没有才能,却不想做一个做官隐居的人。就像那山野中的农家,有鸡有黍,过着清苦而恬静的生活。

赏析:“寂寂秋日暮,辉辉檐影斜。”首句点明季节,次句写环境。一个“寂”“辉”把秋日黄昏时的景象描绘得十分形象。“秋日”一词暗示了诗人的心情。“夕”字点出时间,又与下句“雨急”二字相呼应。“斜”字写出了檐影的倾斜之态,使整个画面显得生动而富有层次感。“鸣虫隐衰蔓,晚蝶守馀花。”第三句承接前二句写景。前句写鸣虫,后句写晚蝶。两者都是自然界的生物。“守”字用得极妙,它不仅写出蝴蝶守候花朵的动作,更表现出作者对这种情景的喜爱之情。“鸣虫”即蟋蟀,又名蛩螗,善斗善鸣,声音凄厉。“晚蝶”即寒雀,亦善斗善鸣,声尤哀怨。两者均是益鸟益虫,它们在草丛中鸣叫争食,是大自然中和谐美妙的声音。“雨急荷翻叶,墙崩竹引芽。”“雨急”二字渲染了一种紧张的气氛。“翻”字将叶子写得好像活了起来似的,使人感到它们仿佛在随着雨水的节奏扭动起来,从而增添了一种动感。“墙崩”则写出了雨势之猛。“竹引芽”,既写出了竹子生命力顽强的特性,又写出了它生长迅速的特点。“引”字写出了竹笋破土而出的情状,使人感到它生长的迅速和旺盛。这两句诗通过对自然现象的描述,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活力的赞美之情。“不才非吏隐,鸡黍学山家。”末二句是对全诗的总结。“不才”二字写出了自己并非做官的能人,只是一名平民百姓。“学山家”是说自己效法陶渊明《归园田居》中的田园生活,过一种清贫而恬静的生活。这里既有陶潜的名句作为借鉴,又有诗人自己的真实感受。“鸡黍”是家常便饭。这两句诗表明了自己甘于淡泊的心境以及安贫乐道的情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