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为文章,与众常不偶。
出其所为诗,不笑即嘲诟。
少年勇自辩,盛气争可否。
年来知所避,不敢出诸口。
时时未免作,包以千袭厚。
低心让儿曹,默默众人后。
见君不能已,颇亦陈所有。
君岂少取之,时以佳句授。
幽弦喜有听,清唱慰孤奏。
如何瞥然去,使我不得友。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评价诗歌思想内涵和语言特色的能力。首先,了解全诗大意,抓住诗歌中的重要词语,理解诗意;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
【译文】
我一生写文章,常不被人赏识。
写出的诗歌,不被嘲笑就是被诋毁。
年轻时勇敢争辩,盛气凌人争论是非曲直。
近来才知避忌,不敢说出自己的诗文。
时常不免要作诗,但总包藏不住千言万语。
低声下气退让儿童,默默无闻地跟在大人后头。
见到你无法阻止,只好把心中所有说出来。
你难道就很少得到过,时常用好诗句来赠答。
幽静琴弦喜听你的演奏,清唱慰藉孤寂的鸣奏。
突然你离去了,使我无法与你交朋友。
【赏析】
这是一首酬答诗。首联点明自己一生为文,与众不同;颔联以“笑”“嘲”两词写出自己写诗的遭遇;颈联说自己写诗不为人所理解,只能深藏不露;尾联表达对朋友的怀念之情。这首诗通过酬答形式表达了诗人对自己不幸命运的不满,以及渴望交游的心情。
此诗开头即说“我生为文章”,可见诗人自视甚高。然而“出其所为诗”,却总是遭到非议,这自然使诗人十分愤懑不平:“不笑即嘲诟”。这种境遇是许多文人士大夫所不能忍受的,所以诗人发出了“少年勇自辩,盛气争可否”的感慨。这两句表明,诗人虽然年岁已大,但壮志犹存,不肯低头屈服。然而事与愿违,诗人的才华并不被人们所理解和重视,因此只能“盛气争可否”。这一转折,表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苦闷。
接下来诗人又写道“年来知所避,不敢出诸口”。“知所避”,指诗人知道不能与世俗之人同流合污。而“不敢出诸口”则说明诗人内心仍然有一股不甘寂寞的力量在推动着他。
诗人发出“时时未免作,包以千袭厚”之叹。这句是说,他有时不免要写一些诗,而且常常写得很多。这既是无可奈何的叹息,也透露出诗人内心的苦闷和无奈:尽管他一再努力,但却始终未能得到人们的理解和赞赏。
最后几句写诗人对于友人不能理解自己的痛苦心情:你难道很少得到过好诗句吗?不是的!你只是很少给我机会而已。这两句既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殷殷期望,又表现出诗人内心的苦闷和不平。
全诗以“我生为文章”为起兴,以“君岂少取之”为收束,中间部分写自己为文章的艰难处境及由此产生的苦闷和不平。全诗语言平易,风格平淡,却感情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