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虽不见韩干马,一读公诗如见者。韩生画马常苦肥,肉中藏骨以为奇。
开元有臣善司牧,四十万匹屯山谷。养之罕用食之丰,力不曾施空长肉。
韩生图像无乃然,我谓韩生巧未全。君不见昔时骐骥人未得,饥守盐车惟有骨。
昂藏不受尘土侵,伯乐未来空伫立。骐骥乏食肉常臞,韩生不写瘦马驹。
谁能为骥传之图,不如凡马饱青刍。
【译文】
我虽没见过韩干的马,读他的诗却仿佛看见它一样。韩生画马常苦肥,肉中藏骨以为奇。
开元有臣善司牧,四十万匹屯山谷。养之罕用食之丰,力不曾施空长肉。
韩生图像无乃然,我谓韩生巧未全。君不见昔时骐骥人未得,饥守盐车惟有骨。
昂藏不受尘土侵,伯乐未来空伫立。骐骥乏食肉常臞,韩生不写瘦马驹。
谁能为骥传之图,不如凡马饱青刍。
【注释】
- 苏子瞻:苏轼,字子瞻,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
- 韩干:唐代画家,尤擅长画马,与阎立本齐名,世称“韩马”、“韩干”。
- 公诗:这里指苏轼的诗。
- 开元:唐玄宗的年号(713—741),此指唐玄宗时。
- 司牧:主管畜牧的官吏。
- 四十万匹:指唐朝时的战马。
- 养之罕用:指战马很少用于作战。
- 食之丰:指战马饲养得很好。
- 力不曾施:指战马从未被使用过。
- 伯乐:相传为春秋时相马专家,善于识别千里马。后世以“伯乐”比喻能识别人才的人。
- 骐骥:骏马。
- 昂藏:雄壮的样子。
- 伯乐未来:没有伯乐来赏识。
- 瘠(jí)马驹:瘦弱的马驹。
- 传:传递。
- 凡马:普通马。
【赏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作者通过这首诗表达对韩干画马技艺的高超和韩干画马所传达出的一种人生哲理的思考。
诗的前两句“我虽没见过韩干马,一读公诗如见者。韩生画马常苦肥,肉中藏骨以为奇。”表达了作者虽然未见韩干真迹,但通过阅读苏轼的诗作,却仿佛看到了韩干的画作。这既是对韩干高超绘画技艺的赞美,也是对苏轼诗歌艺术的高度赞赏。
第三四句“开元有臣善司牧,四十万匹屯山谷。养之罕用食之丰,力不曾施空长肉。”则描绘了唐朝盛世时期,战马数量众多的景象。这些战马虽然被饲养得很好,但却很少用于战斗,反而因为过于肥胖而无法发挥应有的战斗力。这里既体现了战争对于马匹的巨大消耗,也暗示了统治者在对待战马方面的短视。
接下来五到九句,“韩生图像无乃然,我谓韩生巧未全。君不见昔时骐骥人未得,饥守盐车惟有骨。”表达了作者对韩干画马技艺的怀疑和质疑。他怀疑韩干的绘画技巧是否真的达到了完美的地步,认为他在表现马的形态和气质方面还有待提高。同时,作者还以历史上的骐骥(传说中的千里马)为例,说明真正的千里马是不会被埋没的,只是人们还没有发现而已。
第十句到十二句“昂藏不受尘土侵,伯乐未来空伫立。骐骥乏食肉常臞,韩生不写瘦马驹。”则是对韩干画作的具体评价。他认为韩干的画马虽然雄壮威武,但却没有表现出真正的马的精神和气质。同时,他也批评了那些只注重外表而忽视内在美的人,认为这些人就像没有伯乐赏识的千里马一样,只能空守着他们的才华。
最后一句“谁能为骥传之图,不如凡马饱青刍。”则是作者对绘画艺术的深刻思考。他认为,真正的艺术应该是能够触动人的心灵、激发人的情感的作品。而韩干的画马虽然生动逼真,但却缺乏这种力量。因此,作者认为与其追求这样的作品,还不如欣赏那些能够表达出真正意义的作品,比如那些饱经沧桑但仍充满生机的普通马。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既有对韩干画马技艺的赞美和质疑,也有对绘画艺术的深刻思考和独到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