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尽热随尽,古语常有凭。
淮南岁苦旱,秋暑郁方蒸。
老火炽而焰,弱金融未凝。
火云大江沸,烈日群山赪。
平生白羽扇,挥拂何功能。
蓬头卧永昼,起冠汗沾缨。
柯山屡空子,贫病复相仍。
衡茅未可诣,作诗问寝兴。
注释:
- 出伏调潘十:指夏天已经结束了。潘,地名;调,这里指调节,调整;十,代词,即“我”。
- 伏尽热随尽:夏天结束了,炎热也就随之而去。
- 古语常有凭:古人常说(暑气消退后)天气会变得凉爽。
- 淮南岁苦旱,秋暑郁方蒸:淮南地区往年都遭受干旱,到了秋天暑气仍然很浓。
- 老火炽而焰:久经熬炼的火旺盛而燃烧。
- 弱金融未凝:火力不足,燃料没有完全烧完。
- 火云大江沸,烈日群山赪:火势蔓延到大江,炎炎热浪翻滚如沸;太阳照耀着群山,使山上的草木都呈现出红色。
- 平生白羽扇:我一生中常用白色的羽扇遮阳。
- 挥拂何功能:挥动扇子,又有何用处呢?
- 蓬头卧永昼:头发凌乱,躺在屋子里度过漫长的一天。
- 起冠汗沾缨:起床时帽子上的汗水沾湿了帽带。
- 柯山屡空子:柯山多次被废弃,儿子也多次成为孤儿。
- 贫病复相仍:贫困和疾病又相继发生。
- 衡茅未可诣:衡山脚下的茅屋还没有造好。衡山为五岳之一,在今湖南南岳衡山。
- 作诗问寝兴:写诗来询问自己的病情如何。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夏日结束之后所作。诗人用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对于夏季的告别以及面对生活困境的无奈和悲凉。全诗以景入诗,情景交融,生动地反映了诗人当时的生活状况和心境感受。
第一句“出伏调潘十”,直接点出了季节的更迭,同时也暗示了诗人的心情变化。夏日虽然结束,但炎热并未完全退去,人们仍需继续忍受高温的煎熬。这句诗既描绘了夏天的特点,也为下文的描写作了铺垫。
第二句“伏尽热随尽”进一步强调了夏天的结束。这里的“随尽”二字,既形容炎热逐渐消退的过程,也暗喻了诗人心中的某种释然或解脱。夏日的高温让诗人感到压抑和不适,而夏天的结束却让他感到轻松和愉悦。
第三句“古语常有凭”则是诗人对古人智慧的一种认同。他认为,古人之所以能够战胜炎热,是因为他们懂得利用自然的力量,顺应季节的变化。这既体现了诗人的智慧和见识,也反映了他对古人的敬佩之情。
接下来的几句,诗人详细描述了夏季的炎热给人们带来的影响。他通过对比淮南地区的旱情和大江、群山的酷热,生动地描绘了夏天的极端气候。这些描述既展示了大自然的威力,也反映了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和无力。
诗人并没有因此陷入绝望和沮丧之中。相反,他在描绘了夏天的炎热之后,又用“平生白羽扇”和“挥拂何功能”两句表达了自己对夏日的无奈。他认为,即使有再大的力气也无法驱散炎热,这既体现了他的豁达和乐观,也反映了他对生活的深刻理解。
接下来的几句则展现了诗人在炎热中度过的漫长日子。他头发凌乱、躺在屋子里度过无尽的时光,甚至因为出汗过多而将帽子上的汗渍沾湿。这些细节描绘了诗人生活中的艰辛和无奈,让人深感同情。
诗人并没有因此而放弃。他在结尾处以“衡茅未可诣”一句表达了自己的无奈和期待。他希望能够建造一座房屋,安家落户,过上稳定的生活。然而,现实却让他一次次沦为孤儿,贫困和疾病不断困扰着他。这种矛盾和挣扎,使得诗人的心情更加复杂和沉重。
诗人以“作诗问寝兴”一句结束了整首诗歌。他认为,只有通过诗歌才能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抒发自己的情感。这既体现了他对诗歌创作的热爱和执着,也反映了他对生活的无奈和感慨。整首诗歌通过对炎热、贫困和疾病等主题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挣扎和痛苦,同时也传达了他对未来的期望和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