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王仗黄钺,自谓将天威。
孤竹两君子,采薇旁笑之。
岂徒惊世俗,趋死乃如归。
周衰楚蒙吏,快辩多文词。
高言毁二子,至与盗蹠齐。
夷齐固齐圣,于道岂无知。
轻身立世教,争夺尚如斯。
周武王手执黄钺,自称有上天赋予的威力。
孤竹国的两个公子被驱逐,在采薇之地旁观笑之。
岂止是惊世骇俗,趋死如归才是真谛。
周朝衰微楚国蒙受吏治之害,辩才敏捷文词犀利。
他高谈阔论毁谤两个兄弟,甚至与盗跖齐名。
夷、齐固为圣明,对于大道难道无知。
轻视身家立世教条,争夺尚且如此之甚。
注释:
- 感遇(yuàn):指作者对时事有所感慨,有所触动而作诗。二十四首:这是《古诗十九首》中的一首。“二十五”即《古诗十九首》中共有二十八首。这组诗是作者因政治上不得志而产生的愤慨之情所激发的作品。
- 周王仗黄钺:周武王手持黄色盾牌,象征权威和权力。黄钺是一种古代的武器,代表王权的象征。
- 自谓将天威:自己以为能像上天一样拥有无上的威严。
- 孤竹两君子:孤竹国的两位公子,指伯夷和叔齐。
- 采薇旁笑之:在他们采食野菜时在一旁观看并嘲笑他们。
- 岂徒惊世俗:不仅仅是震惊于世俗。
- 趋死乃如归:为了追求死亡而归去,形容极度的忠诚或信仰。
- 周衰楚蒙吏:周朝已经衰落,楚国受到官吏的压迫。
- 快辩多文词:善于辩论,言辞锋利,擅长写作文章。
- 高言毁二子:高尚的言论贬低了两个兄弟。这里可能是指周武王对伯夷和叔齐的不公评价,认为他们的行为过于拘泥于道德原则,忽视了现实利益。
- 至与盗蹠齐:甚至与盗跖相提并论。盗跖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个强盗头目,以贪婪著称,与伯夷、叔齐形成对比。
- 夷齐固齐圣:夷和齐被认为是圣人,即道德高尚的人。
- 于道岂无知:他们在道德问题上并没有错误。
- 轻身立世教:轻视个人名利,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
- 争夺尚如斯:争夺仍然如此严重。
赏析:
这首诗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以及他对正义和道德的追求。通过描述周武王对伯夷和叔齐的态度,诗人表达了对社会不公正现象的批评和对理想的道德行为的推崇。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个人修养和社会风气的深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