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崙”不是一位已知的元代诗人。
莫崙
查阅内容
【注释】 1. 太虚堂:指作者的书房。 2. 故基:已故的家宅。 3. 前山:指太虚堂前面的山。 4. 清游:即清游之兴,泛指游览。 5. 芳华:美好的年华。 6. 荒田:荒凉的田地。 7. 愁:忧愁、烦闷。 8. 赏析:此诗表达了诗人对逝去美好时光的哀怨之情。首句描绘了细雨洒落在叶舟之上的景象,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凄凉的氛围。第二句写诗人来到前山,与友人一同欣赏美景,心情舒畅。然而,第三句转折而来
摸鱼儿·听春教燕颦莺诉 听春教,燕颦莺诉。朝朝花困风雨。六桥忘却清明后,碧尽柳丝千缕。蜂蝶侣。正闲觅闲花,闲草闲歌舞。最怜西子。尚薄薄云情,盈盈波泪,点点旧眉妩。 流红记,空泛秋宫怨句。才色何处娇妒。落红无限随风絮。诗恨有谁曾遇。堪恨处。恨二十四番,花信催花去。东君暗苦。更多嘱多情,多愁杜宇,多诉断肠语。 注释: 1. 听春教:聆听春天的声音,教导燕子和黄莺诉说。 2. 朝朝:每天。 3
《水龙吟·镜寒香歇江城路》是唐代诗人李清照的作品。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译文以及赏析: 注释: - 镜寒香歇:形容镜中映出的香气已消失,如同冷冰冰的镜子。 - 江城路:泛指繁华的都城或城镇。 - 今度见春:这一次看到春天来了。 - 全懒:完全没有兴趣。 - 断云过雨:形容天空中的云彩被雨水打散,景象变幻无常。 - 花前歌扇:在花朵盛开时唱歌,用扇子遮面。 - 梅边酒盏:在梅花树旁饮酒。
《卜算子 · 红底过丝明》 红底过细流光明,绿外飞绵小。不道东风上海棠,白地春归了。 月笛曲栏留,露舃芳池绕。争得闲情似旧时,遍索檐花笑。 注释: - 红底过细流光明:形容红色的底色在灯光下显得格外明亮。 - 绿外飞绵小:形容绿色之外,飞舞的雪花如同白色的棉絮。 - 争得闲情似旧时:意思是说现在的心情与过去相比,仿佛恢复了往日的悠闲和宁静。 赏析: 这首词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天的景象
【诗句释义】 绿杨芳径上莺声小,帘幕烘香桃杏晓。馀寒犹峭雨疏疏,好梦自惊人悄悄。 【译文】 绿杨芳径上有小鸟在鸣叫声很小,帘幕被香气烘托着,桃花杏花在清晨的微风中散发着淡淡的清香。春天虽然还有些许寒冷,但雨却稀疏了。好梦自然让人陶醉,惊醒了人也让人感到心旷神怡。 【注释】 - 绿杨芳径:绿杨树和芬芳的小道。 - 莺声小:鸟儿的鸣叫声很轻。 - 帘幕烘香:帘幕散发出阵阵的香气。 - 桃杏晓
生查子 · 三两信凉风 三两信凉风,七八分圆月。愁绪到今年,又与前年别。 注释:这三两句描述的是夜晚的景象,三两信凉风和七八分圆月,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思念之情。 赏析:这句诗通过描写夜晚的风景,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思念之情,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对过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期盼。 衾单容易寒,烛暗相将灭。欲识此时情,听取鸣蛩说。 注释:这两句描述的是诗人的内心感受,衾单容易寒和烛暗相将灭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要求“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考生可按照要求作答。本诗是一首描写诗人闲居生活的小令。全篇写景抒情,情景交融。首句写诗人在春日的闲暇中偶遇一个僧人,二句写因见僧人,诗人便强打精神去登山。三、四两句写登山途中偶逢僧人,僧人与诗人对饮
听春教、燕颦莺诉。朝朝花困风雨。六桥忘却清明后,碧尽柳丝千缕。蜂蝶侣。正闲觅闲花,闲草闲歌舞。最怜西子。尚薄薄云情,盈盈波泪,点点旧眉妩。 流红记,空泛秋宫怨句。才色何处娇妒。落红无限随风絮。诗恨有谁曾遇。堪恨处。恨二十四番,花信催花去。东君暗苦。更多嘱多情,多愁杜宇,多诉断肠语
镜寒香歇江城路,今度见春全懒。断云过雨,花前歌扇,梅边酒盏。离思相欺,万丝萦绕,一襟销黯。但年光暗换,人生易感,西归水、南飞雁。 也拟与愁排遣。奈江山、遮拦不断。娇讹梦语,湿荧啼袖,迷心醉眼。绣毂华茵,锦屏罗荐,何时拘管。但良宵空有,亭亭霜月,作相思伴
相关推荐
元代诗人董旭,字太初,是浙江新昌人。他生于一个文化氛围浓厚的家庭,自幼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在董旭的一生中,经历了从友情到悲剧的转变过程,这一转变深刻地影响了他的诗歌创作。以下是对董旭的相关介绍: 1. 生平背景:董旭出生于元朝,浙江新昌人,字太初。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尤其是与迈里古思的关系尤为引人注目。两人不仅是朋友,更曾一起参与军事活动,共同面对挑战。 2. 诗歌创作
陈有定,又名友定,字永卿,一字安国,元朝诗人,生于1324~1332年。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位诗人的生平事迹和作品: 1. 基本介绍 - 出生与成长:陈有定祖籍福清市,幼年家境清苦,随父辈移居明溪镇归上里。在镇盐店当学徒时表现出聪明伶俐,遇事沉着,有勇善变,爱好习武骑射。喜交明友,重义气。 - 文学成就:陈有定的诗词全集包括《送赵将军》、《被收作》等,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时代背景的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