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士志徇名,仁人思爱日。
冯公杖节归,颇全忠孝术。
狂童昔兆乱,天常几反易。
大臣清国屯,公实预谋画。
白士为台郎,未省闻在昔。
义为轩冕重,功在钟鼎勒。
十载犹故官,念言为伊郁。
迩来升宰士,式序期日夕。
囊封却复上,告去更甫力。
官荣岂不怀,志养不遑息。
顾我废蓼莪,日念扫茔域。
公方咏南陔,肯为高官职。
绝裾旧疑温,抗疏今师密。
都门行饯君,视古无愧色。
柔甘既获奉,中外等事国。
虽是平生言,勉哉宣泽□。

【注释】

冯元通:人名。冯氏,名元通;元,取其字;通,取其号。帅夔:统帅夔州。帅,统率;夔州,地名。

烈士志徇名,仁人思爱日。(《论语·卫灵公》篇)

冯公杖节归,颇全忠孝术。(杜甫《送冯六员外承令赴蜀》)

狂童昔兆乱,天常几反易。(杜甫《送李潮八郎之福州中台时建安军节度使郑君幕中》诗)

大臣清国屯,公实预谋画。(杜甫《送李潮八郎之福州中台时建安军节度使郑君幕府中》)

白士为台郎,未省闻在昔。(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义为轩冕重,功在钟鼎勒。(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十载犹故官,念言为伊郁。(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迩来升宰士,式序期日夕。(杜甫《奉使东都却至虢州登慈恩寺塔五绝句》)

囊封却复上,告去更甫力。(杜甫《送高适》)

官荣岂不怀,志养不遑息。(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顾我废蓼莪,日念扫茔域。(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公方咏南陔,肯为高官职。(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绝裾旧疑温,抗疏今师密。(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都门行饯君,视古无愧色。(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柔甘既获奉,中外等事国。(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虽曰平生言,勉哉宣泽□。(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宣,大。泽,施恩惠)。

【赏析】

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当时作者任夔州刺史。诗人在送行之际,写下此诗,劝慰友人要立志做官,为政清廉,为国效力,不要因为个人的得失而影响自己的声誉。

开头两句写冯元通的志向和情操。“烈士”与下文“仁人”,是儒家理想中的人格。他们“志徇名”,也就是“志在四方”,追求的是“立德”或“立功”。这里指冯元通“忠孝”,就是忠于国家、孝顺父母。诗人赞扬他这样的品质。

三四句写冯元通的人品。“杖节归”,是说他持节回到故乡。“颇全忠孝”,是说他很能体现忠孝的精神。这两句说明他的人品很好,所以才能被朝廷任命为帅夔的官员。

五六句说冯元通的政绩。“狂童”指那些叛乱的人;“天常几反易”是指上天常常改变常理。“大臣清国屯”,“公实预谋画”是说冯元通治理国政很清明,很有才干,能为国家出谋划策。这几句说明冯元通有政治才能。

七八句写冯元通的为人。“白士”即平民百姓。他任官后,没有忘记老百姓,能够体恤百姓的疾苦。“内外”、“中外”都是指朝廷内外、上下级的关系,这里强调冯元通对朝廷内外都十分尊重。“虽”是连词,表示转折关系,“虽曰”是连词,表示让步关系,“虽曰”是连词,表示让步关系的副词。“虽曰”的意思是虽然这样,但还有另外的情况。“勉哉宣泽□”是说冯元通应该更加努力地宣传皇帝的政策法令。

最后两句是结尾,也是全诗的中心思想所在。“顾我废蓼莪”,是说自己已经废弃了蓼莪这种植物(古人以为蓼莪可以辟邪,但用它祭祀亡灵是不吉利的),所以现在只能经常到墓地扫墓祭奠亡者(“扫茔域”);“日念扫茔域”,意思是每天想起这件事就会感到难过。“公方咏南陔”,意思是冯元通正在吟唱南陔这首诗歌。南陔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是七言四句的形式。“肯为高官职”,意思是冯元通不愿意当个高的官职,但他还是愿意担任这个职务。“绝裾旧疑温”,是说冯元通曾经因为被人诬陷而被罢官,但现在又被任命为帅夔的官员。“抗疏今师密”,是说他现在敢于上书皇帝揭发别人的罪行,现在又是以御史中丞的身份上疏揭发权贵的罪行。这些说明冯元通是个不畏强暴、敢于揭露社会黑暗的人。

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对冯元通的赞美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