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出天山,月明秋水寒。
观心同水月,镊白坐相看。
【注释】
水月洞:唐代李华所居的石洞,在今陕西汉阴县。绝句:一种诗体,由四句组成。
【赏析】
这首诗是写诗人观照水中倒影,心与物浑然一体的境界。全篇采用白描手法,不着一字褒贬,却将“心清见性真”的意蕴表现得淋漓尽致。
首句点题:“明月出天山。”以景起笔,先勾勒出一幅天山月夜图。天山,即葱岭,又称雪山,在新疆中部。这里用“天山”二字,既写出了地点,又暗示了气候的严寒。一个“出”字,既写出了月亮从东方升起、逐渐升高的过程,也暗寓了诗人观月的心境——由平静转为激动。接着,作者笔锋一转,描绘了一幅皎洁的月光照耀下的秋水寒光图。“月明”,指月亮明亮;“秋水”,指秋天的水面;“寒”,指寒冷。三字一气贯串,构成一个完整的意境。这两句诗,通过对比手法的运用,使读者仿佛看到了一轮皓月从天山之上升起,洒下万缕银辉,照亮了一片秋水,使之变得清澈透明而又寒光逼人。
第二句承前接后,进一步描写了观月的情景:“观心同水月。”“观心”就是观察自己的内心世界,也就是静观自己的精神境界。“同”,就是和……一样;“水月”,即水中之月,这里指倒影。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在明亮的月光照耀下,静坐观照自己的心灵,觉得它像水中的月亮一样清晰明朗。诗人之所以要“观心”,是因为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物我两忘的境地,才能进入“心清见性真”的精神境界。
第三句紧承“观心”而来,进一步描写了观月时的心理活动:“镊白坐相看。”这里的“镊”是拔去的意思;“白”,指白发,这里比喻年老。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当诗人坐在水边观看水中的月影时,他发现那映在水中的月影竟然和他一样白发苍苍,于是便情不自禁地拔去头上的白发,坐下来仔细端详起自己来。“镊白”二字,既表现了诗人对镜自照的动作,又暗示了他对自己年岁增长的感慨;而“坐相看”则表现出诗人在端详中领悟到了什么道理,从而获得了精神上的愉悦和解脱。这一细节描写,不仅增添了诗歌的形象性,而且使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有趣。同时,它也为下文的“无物惹情思”做了铺垫。
最后一句是对全诗的总括:“无物惹情思。”这句诗的意思是说,由于刚才在水边观看水中的月影时领悟到了人生的真谛,所以此刻诗人再没有什么可以触动他的感情思绪了。这里的“情思”,是指人的喜怒哀乐等感情。这句诗虽然简单平淡,但却意味深长,因为它概括了整首诗的意境和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