贼马环京洛,朝廷尚议和。
伤心闻徇地,痛恨竞投戈。
始望全三镇,谁谋弃两河。
群凶未菹醢,吾合老江波。
【注释】
感事四首丙午冬淮上作:指唐僖宗乾符六年(879年)冬季,黄巢军攻陷京城长安后,又进犯中原地区。朝廷上下正在讨论是否接受和议的主张。“贼”“朝廷”是诗中的主要对立面。
环京洛:指包围着京都洛阳。
尚议和:还打算同敌人讲和。
徇地:投降,归顺敌人。
竞投戈:纷纷弃武器而投向敌营。语出《左传·哀公元年》:“晋赵盾、士季帅师会楚庄王围郑,以其不德也,围之数月。郑伯谢病不能共患难,使弟子行成,曰:‘孤不能事君,君用国刑,臣不戮死。’及盟,郑昭公见南冠而泣。”
全三镇:指恢复三镇(今河北大名、沧州、德州)。
谁谋:谁有远大的谋略。
弃两河:放弃黄河中下游地区,即汴州、滑州等战略要地。
群凶:乱臣贼子。
未菹醢:没有被杀头。菹醢,古代酷刑之一。
吾合老江波:我应当死在长江里了。
【赏析】
此诗是诗人在淮上作,当时唐王朝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表现得十分强烈。
前四句写朝廷内外议论和战事。诗人首先指出:“贼马”,指的是黄巢领导的起义军。“环京洛”是指他们所到之处。“朝廷尚议和”是说朝廷内部还有人主张对起义军讲和。“伤心闻徇地,痛恨竞投戈”是说听到前线传来的消息,使人感到伤心的是,许多地方被起义军攻陷;而更令人痛恨的是,许多人竟投戈弃甲,向起义军投降。“始望全三镇”一句表明诗人希望朝廷能收复失地,但“谁谋弃两河”一句却说明朝廷无人有此远虑。最后两句写诗人自己的感想:“群凶未菹醢,吾合老江波”。意思是说,如果起义军不被消灭的话,我只有老死在长江里了。这表现了诗人身在乱邦,心系国家,渴望国家统一的愿望。
全诗感情激昂,语言质朴,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情况,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思想,具有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