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云乘天风,飞入海上山。
松声发鼓吹,导我登层峦。
平生烟霞想,政在岩壑间。
及兹百事懒,作意三日闲。
聊将烧灯夜,付与儿辈看。
来陪老禅伯,杖履同跻攀。
曲折几藓磴,竹引春斓斑。
窦口咽细泉,崖腹鸣飞澜。
足疲眼界远,语乐心地安。
倒景射西崦,晃荡云海宽。
十年戎马后,集此兰若难。
未必支许游,能尽宾主欢。
暝色到峰顶,月光散林端。
摩挲忘归石,告以幽遐观。

这首诗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的作品。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解释:

  1. 孤云乘天风,飞入海上山。
  • 注释: 天空中飘动的白云随着风的力量而自由自在地移动,仿佛要飞向远方的大海之上。
  • 赏析: 诗人以“孤云”起兴,描绘了一幅云海翻腾、气势磅礴的画面。
  1. 松声发鼓吹,导我登层峦。
  • 注释: 松树林中传来风吹松涛的声音,如同鼓乐般欢快。这些声音引领着我攀登层层山峰。
  • 赏析: 这里的“松声”与“鼓吹”(古代的一种乐器)相呼应,展现了山林间的自然之美。
  1. 平生烟霞想,政在岩壑间。
  • 注释: 我平生就向往那如烟似霞的美丽景色,它们大多出现在山间岩洞之中。
  • 赏析: 诗人表达了对山水美景的热爱和向往,强调了山岩之间的美丽景色。
  1. 及兹百事懒,作意三日闲。
  • 注释: 至此之后,我变得懒惰起来,决定放下一切事务,享受一段三天的悠闲时光。
  • 赏析: 诗人通过对比,表达了对忙碌生活的厌倦和对休闲时光的渴望。
  1. 聊将烧灯夜,付与儿辈看。
  • 注释: 我将点燃灯火的夜晚留给孩子们欣赏。
  • 赏析: 这里的“儿辈”可能指自己的孩子或者其他年轻人。诗人选择在夜晚为孩子们营造一个温馨的氛围,让他们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1. 来陪老禅伯,杖履同跻攀。
  • 注释: 我来到此地陪伴老和尚,一起登山攀岩。
  • 赏析: 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佛教文化的敬仰,同时也体现了他对生活的热情和乐观态度。
  1. 曲折几藓磴,竹引春斓斑。
  • 注释: 山路蜿蜒曲折,两旁长满了苔藓。竹子在春天里摇曳生姿,形成了一片斑斓的景象。
  • 赏析: 这里的“藓磴”指的是石阶上的苔藓,而“竹引春斓斑”则形象地描绘了竹林中生机勃勃的景象。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大自然的魅力和生机。
  1. 窦口咽细泉,崖腹鸣飞澜。
  • 注释: 山洞口流淌着细细的泉水,悬崖底部响起轰鸣的瀑布声。
  • 赏析: 这里的“窦口”和“崖腹”分别指的是山洞和悬崖底部,而“细泉”和“飞澜”则分别形容了泉水的细腻和瀑布的壮观。诗人通过生动的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壮美。
  1. 足疲眼界远,语乐心地安。
  • 注释: 由于脚力疲惫,视线变得更加遥远;听到悦耳的音乐,内心感到宁静安详。
  • 赏析: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在旅途中的疲惫和愉悦。他通过对比自己的感受,展示了旅行带来的身心变化。
  1. 倒景射西崦,晃荡云海宽。
  • 注释: 夕阳的余晖映照在西边的山坳上,使得整个云海显得更加宽阔。
  • 赏析: 这句诗描绘了夕阳下的壮丽景色,给人一种宽广无垠的感觉。诗人通过生动的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宏伟和美丽。
  1. 十年戎马后,集此兰若难。
  • 注释: 经历了十年的征战之后,能够来到这里修行已经很难了。
  • 赏析: 这句诗反映了战争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也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1. 未必支许游,能尽宾主欢。
  • 注释: 或许不能像支许那样的高僧那样修行,但也能尽享宾客之乐。
  • 赏析: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即使不能成为高僧也要懂得享受生活的美好。
  1. 暝色到峰顶,月光散林端。
  • 注释: 夜色降临时,月光洒满山顶的林间小径。
  • 赏析: 这句诗描绘了夜晚的寂静和美丽,给人以宁静致远的感觉。
  1. 摩挲忘归石,告以幽遐观。
  • 注释: 我摩挲着一块石头,把它当作是通往深山幽谷的向导。
  • 赏析: 这里的“摩挲”指的是触摸石头的动作,而“幽遐观”则是指通向深山幽谷的道路或景点。诗人通过这种动作表达了自己对未知世界的向往和探索精神。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