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里丛林一唾捐,收身微笑寄湖边。
此生直欲看山老,不住真为出世贤。
野屐懒穿双露脚,云裘嫌重右披肩。
人间万事都无着,独与风骚有爱缘。
【注释】承天元长老:僧人名。寄净慈:寄居在净慈寺。戏之:以诗相戏。一唾(tuò,唾弃):比喻轻贱或鄙弃。收身:收心。微笑:指微笑不语,表示对诗人的讽刺。直欲看山老:意思是只想看着山长高。不住:不在这里住。出世贤:出家修行的人。野屐:草鞋。云裘:用白云做成的外衣。着:穿衣。爱缘:喜爱之情。
【赏析】这首诗作于宋理宗淳祐五年(1245),当时诗人任台州通判,寓居在净慈寺。此诗是作者与僧徒之间的酬答之作,通过对话形式,表达了作者鄙薄世俗,志趣高远的思想感情。
首联“城里丛林一唾捐,收身微笑寄湖边。”说城内寺院如同地上的丛林一样可以随意抛弃,而自己则收心微笑地寄情于湖畔。这两句看似闲谈,实际上蕴含了深厚的思想内涵。它表明了诗人对于名利地位的淡泊和超脱,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于自然、对于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颔联“此生直欲看山老,不住真为出世贤。”进一步表达了诗人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他认为自己的人生应该像山一样崇高、坚定,不应该像世俗之人那样浮躁、浅薄。这种思想体现了他对于道德修养的重视和追求。同时,这也反映了他对于佛家出家人的生活状态的向往和认同。
颈联“野屐懒穿双露脚,云裘嫌重右披肩。”则描写了诗人的生活细节和个人喜好。他喜欢穿着一双草鞋在草地上行走,享受大自然的美好;他喜欢穿着一件用白云做成的外衣,感受天地之间的和谐与宁静。这些细节描写充分展现了诗人的个性特点和生活情趣。
尾联“人间万事都无着,独与风骚有爱缘。”则是整首诗的总结和升华。他说世间万物都没有固定的位置,只有自己的心才能找到归宿。而自己却与风骚有着特殊的缘分,这与前文的内容形成了呼应和对比,使得整首诗歌更加完整和有力。
这首诗通过对人物、景物和情感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于人生、对于自然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同时,它也体现了诗人对于道德修养、对于佛家出家人生活状态的追求和向往。这种思想境界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于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