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穿六松阴,鸟语逢人寂。
林僧洗山钵,正了寒堂食。
揖我喜满颜,吟窗半轩辟。
凤凰不无情,天外送佳色。
春风动花雨,枝上或涓滴。
羡师得安住,我亦有闲适。
出门懒鞍马,把袂步幽石。
石尽浮泥深,恰恰露双屐。
临别心徘徊,野店更一息。

注释与赏析

入山谒怡然上人因成短篇皆书即时事

注释:

  1. 入山谒怡然上人: 进入山林拜见怡然上人。
  2. 因成短篇: 因此写成了一些短小的篇章。
  3. 皆书即时事: 都记录了当下的事情。

译文:

进入山林拜见怡然上人,于是写下了一些短小的篇章,记录了眼前的时事。

解析:

这首诗描述了诗人进入山林拜访怡然上人,并因此创作了记录当时时事的短文。这里的“时事”可能涉及当时的社会状况、自然景观或人物交往等。通过这种方式,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和人际关系的观察和思考。

行穿六松阴,鸟语逢人寂。

注释:

  1. 行穿: 行走在。
  2. 六松阴: 指的是有六棵松树形成的阴凉之地。
  3. 鸟语逢人寂: 听到鸟儿的叫声却无人声,形容非常安静。

译文:

我正在穿行在松树形成的阴凉中,听到鸟儿的叫声却不见有人。

解析:

这里描绘了一幅宁静的自然画面,诗人行走在松树下,周围环境安静而平和,只有鸟儿的叫声打破了寂静。这种描述传达了一种远离尘嚣、回归自然的感受。

接下来是几首诗的逐句释义和翻译:

第二首:

林僧洗山钵,正了寒堂食。
注释:

  1. 林僧: 森林中的僧人。
  2. 洗山钵: 清洗山上的饭钵。
  3. 正了寒堂食: 已经吃完了寒冷的饭菜。

译文:

林中的和尚洗净了放在山上的钵子,已经吃完了寒凉的饭菜。

第三首:

揖我喜满颜,吟窗半轩辟。
注释:

  1. 揖我: 迎接我。
  2. 喜满颜: 脸上洋溢着喜悦。
  3. 吟窗半轩辟: 吟唱着打开窗户。

译文:

迎接我的人面带喜悦,我在半开的窗户下吟唱。

第四首:

凤凰不无情,天外送佳色。
注释:

  1. 凤凰: 古代传说中的神鸟,常用来象征祥瑞。
  2. 情: 感情,这里指吉祥如意的情感。
  3. 送佳色: 带来美好的色彩。

译文:

神鸟凤凰并不无情,它在天空之外送来了美好的颜色。

第五首:

春风动花雨,枝上或涓滴。
注释:

  1. 春风动花雨: 春天的风带来了如花如雨的景象。
  2. 枝上或涓滴: 树枝上可能有细小的水珠滴落。

译文:

春风带来了花雨,树枝上有细小的水滴落下。

第六首:

羡师得安住,我亦有闲适。
注释:

  1. 羡师: 羡慕老师能够安心居住的地方。
  2. 安住: 安然居住,这里指心灵的宁静。
  3. 闲适: 悠闲自在。

译文:

我羡慕老师能够安然居住,我也有着悠闲自在的生活。

第七首:

出门懒鞍马,把袂步幽石。
注释:

  1. 出门: 外出。
  2. 懒鞍马: 不愿意骑马出行。
  3. 把袂步幽石: 手执衣襟边走边看石头。

译文:

我懒得骑鞍马出门,一边走一边欣赏幽深的石头。

第八首:

石尽浮泥深,恰恰露双屐。
注释:

  1. 石尽浮泥深: 石头被泥土覆盖,显得更加深沉。
  2. 恰恰(qiào): 恰好,正好。
  3. 双屐(jié): 两脚穿着的鞋。

译文:

随着石头被泥土覆盖,脚下的泥土更深,恰好露出了两双鞋子。

第九首:

临别心徘徊,野店更一息。
注释:

  1. 临别: 即将离别。
  2. 徘徊: 犹豫不决。
  3. 野店更一息: 在一家乡村小店稍作停留。

译文:

离别之际心情徘徊不定,在一家乡村小店稍作休息。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