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穿六松阴,鸟语逢人寂。
林僧洗山钵,正了寒堂食。
揖我喜满颜,吟窗半轩辟。
凤凰不无情,天外送佳色。
春风动花雨,枝上或涓滴。
羡师得安住,我亦有闲适。
出门懒鞍马,把袂步幽石。
石尽浮泥深,恰恰露双屐。
临别心徘徊,野店更一息。
注释与赏析
入山谒怡然上人因成短篇皆书即时事
注释:
- 入山谒怡然上人: 进入山林拜见怡然上人。
- 因成短篇: 因此写成了一些短小的篇章。
- 皆书即时事: 都记录了当下的事情。
译文:
进入山林拜见怡然上人,于是写下了一些短小的篇章,记录了眼前的时事。
解析:
这首诗描述了诗人进入山林拜访怡然上人,并因此创作了记录当时时事的短文。这里的“时事”可能涉及当时的社会状况、自然景观或人物交往等。通过这种方式,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和人际关系的观察和思考。
行穿六松阴,鸟语逢人寂。
注释:
- 行穿: 行走在。
- 六松阴: 指的是有六棵松树形成的阴凉之地。
- 鸟语逢人寂: 听到鸟儿的叫声却无人声,形容非常安静。
译文:
我正在穿行在松树形成的阴凉中,听到鸟儿的叫声却不见有人。
解析:
这里描绘了一幅宁静的自然画面,诗人行走在松树下,周围环境安静而平和,只有鸟儿的叫声打破了寂静。这种描述传达了一种远离尘嚣、回归自然的感受。
接下来是几首诗的逐句释义和翻译:
第二首:
林僧洗山钵,正了寒堂食。
注释:
- 林僧: 森林中的僧人。
- 洗山钵: 清洗山上的饭钵。
- 正了寒堂食: 已经吃完了寒冷的饭菜。
译文:
林中的和尚洗净了放在山上的钵子,已经吃完了寒凉的饭菜。
第三首:
揖我喜满颜,吟窗半轩辟。
注释:
- 揖我: 迎接我。
- 喜满颜: 脸上洋溢着喜悦。
- 吟窗半轩辟: 吟唱着打开窗户。
译文:
迎接我的人面带喜悦,我在半开的窗户下吟唱。
第四首:
凤凰不无情,天外送佳色。
注释:
- 凤凰: 古代传说中的神鸟,常用来象征祥瑞。
- 情: 感情,这里指吉祥如意的情感。
- 送佳色: 带来美好的色彩。
译文:
神鸟凤凰并不无情,它在天空之外送来了美好的颜色。
第五首:
春风动花雨,枝上或涓滴。
注释:
- 春风动花雨: 春天的风带来了如花如雨的景象。
- 枝上或涓滴: 树枝上可能有细小的水珠滴落。
译文:
春风带来了花雨,树枝上有细小的水滴落下。
第六首:
羡师得安住,我亦有闲适。
注释:
- 羡师: 羡慕老师能够安心居住的地方。
- 安住: 安然居住,这里指心灵的宁静。
- 闲适: 悠闲自在。
译文:
我羡慕老师能够安然居住,我也有着悠闲自在的生活。
第七首:
出门懒鞍马,把袂步幽石。
注释:
- 出门: 外出。
- 懒鞍马: 不愿意骑马出行。
- 把袂步幽石: 手执衣襟边走边看石头。
译文:
我懒得骑鞍马出门,一边走一边欣赏幽深的石头。
第八首:
石尽浮泥深,恰恰露双屐。
注释:
- 石尽浮泥深: 石头被泥土覆盖,显得更加深沉。
- 恰恰(qiào): 恰好,正好。
- 双屐(jié): 两脚穿着的鞋。
译文:
随着石头被泥土覆盖,脚下的泥土更深,恰好露出了两双鞋子。
第九首:
临别心徘徊,野店更一息。
注释:
- 临别: 即将离别。
- 徘徊: 犹豫不决。
- 野店更一息: 在一家乡村小店稍作停留。
译文:
离别之际心情徘徊不定,在一家乡村小店稍作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