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生山水癖,妙处只自知。
夙约常寡味,邂逅惬心期。
幅巾与藜杖,安步随所之。
朅来坐官府,颇觉此愿违。
城头望群峰,欲往类绊羁。
三春苦风雨,晴日一伸眉。
沙边散车骑,竹舆从呕咿。
独与三四客,野服相追随。
亭高俯空旷,洞古探瑰奇。
悬崖隐日月,幽壑蟠蛟螭。
涧水杂鸣佩,松风发清吹。
兴来即倾酒,语到亦论诗。
聊揩簿书眼,偿此闲暇时。
所历固未厌,所感多馀思。
昔游木叶下,今兹绿阴肥。
江山虽可识,岁月乃如驰。
素餐岂不念,怀安敢云私。
归来耿不寐,攲枕听晨鸡。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解答时,要结合全诗内容分析理解,注意把握关键词的含义。
“清明后七日”一句中,“清明”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是春季的第五个节气,也是一年中最富生机的时候,万物复苏、草木萌芽、百花齐放、万木争春的春天景象。“与客同为水东之游”一句中,诗人在清明时节和友人一起游玩,“游”指游览,“水东”指水东门外。“翌朝赋此”一句意为第二天就写了这首诗。“平生山水癖”“妙处只自知”。这是说自己一生爱好山水,山水的妙处只有自己知道。“夙约常寡味,邂逅惬心期。幅巾与藜杖”,意思是说平时朋友之间的约定很少实现,而这次出游却很惬意。“朅来坐官府,颇觉此愿违。”“朅”是通假字,通“遽”,突然的意思;“官府”指官职或官场。这里指诗人突然做了官,感到以前的愿望不能实现了。“城头望群峰,欲往类绊羁。”这句的意思是:站在城头上眺望着众峰,想往那里去却像被绊住一样。“三春苦风雨,晴日一伸眉。”这句话的意思是:春天里苦于风雨,等到天气晴朗时就舒展眉头。“沙边散车骑,竹舆从呕咿。”这句的意思是:在沙河边上散放着车马,乘坐着竹制的车子随着车轮的转动发出呕咿声。“独与三四客,野服相追随。”意思是:独自与三位友人相伴,穿着草鞋相互追随。“亭高俯空旷,洞古探瑰奇。”“悬崖隐日月”这两句写亭子很高,俯视四周空旷无际;山崖隐蔽了日月。“幽壑蟠蛟螭。”“涧水杂鸣佩。”两句的意思是:山涧流水发出的声音像佩玉叮当作响;松树林中的风把树梢吹得发响。以上四句描写的是登高远眺所见的山水景色。“兴来即倾酒,语到亦论诗。”意思是说兴致来了就喝酒,谈诗论道也很开心。“聊揩簿书眼,偿此闲暇时。”意思是说暂时擦亮了眼睛,以补偿闲暇时的时间。
【答案】
【译文】
清明过后七天,我陪客人到水东门外游玩,第二天我就写了这首诗。平生喜爱山水,只有我自己清楚,平常朋友间很少有约定,而这次出游非常惬意。忽然成了官员,感觉以前的愿望难以实现。站在城头上眺望着众峰,想往那里去却像被路障所拦阻。春天苦于风雨,等到天气晴朗时就舒展眉头。沙河边上散放着车马,乘坐着竹制的车子随着车轮的转动发出呕咿声。独自与三位友人相伴,穿着草鞋相互追随。亭子很高,俯视四周空旷无际;山崖隐蔽了日月。山涧的流水发出的声音像佩玉叮当作响;松树林中的风把树梢吹得发响。兴来时便倾酒,谈诗论道也非常开心。暂时擦亮了眼睛,以补偿闲暇时的时间。所经历的固未厌,所感受的多馀思。昔游木叶下,今兹绿阴肥。江山虽可识,岁月乃如驰。素餐岂不念?怀安敢云私。回来耿不寐,欹枕听晨鸡。
赏析:
《清明后七日与客同为水东之游》,作于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清明节后不久七天。作者当时任国子监直讲,与陈襄等同游水东门。此诗是一首记游之作。
首联点明出游时间地点及原因。“平生山水癖”二句总括全篇,表明自己喜爱山水的癖好。“妙处只自知”二句承上启下,说明自己喜爱山水的原因是只知山水之美,却不知山水的妙处。
颔联点出出游的原因。“夙约常寡味”二句说明平时朋友间的约定很少实现;“邂逅惬心期”二句则说明此次出游很惬意。
颈联描绘出游时所见景色和心情。“幅巾与藜杖”二句写登山途中的情景;“朅来坐官府,颇觉此愿违”二句写因做官而改变初衷;“城头望群峰,欲往类绊羁”二句写登城头远眺所见;“三春苦风雨,晴日一伸眉”二句写春日晴空万里时的愉悦心情。
五、六句写游山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沙边散车骑”二句写沙河边的景色;“独与三四客,野服相追随”二句写随从者不多。
七、八句写游山过程中的所见所感。“亭高俯空旷,洞古探瑰奇”二句写游山亭台之景;“悬崖隐日月,幽壑蟠蛟螭”二句用夸张手法表现山的雄伟壮丽;“涧水杂鸣佩”二句写涧水之声似琴瑟;“兴来即倾酒,语到亦论诗”二句写游赏过程中的愉快心情;“聊揩簿书眼,偿此闲暇时”二句写借游玩来消磨公务之余的无聊时光。
尾联抒发内心感慨。“所历固未厌,所感多馀思”二句表达自己游山之乐已尽;“昔游木叶下,今兹绿阴肥”二句表达自己游赏之乐犹存;“江山虽可识,岁月乃如驰”二句感叹江山可游而岁月难留;“素餐岂不念,怀安敢云私”二句表达自己虽有食禄却不辞劳苦;“归来耿不寐,欹枕听晨鸡”二句表达归家后的不安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