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韩山川悉汉地,其中佛法亦复然。
王子义天不思议,剪除须发作佛事。
东渡参问三乘法,无为分与最上乘。
喜抱方袍入净人,有僧恭敬能摄受。
宝华粲缛并文绮,金针细衲成帖相。
衣裓一一如来法,一一针孔藏妙用。
经历百千无退转,佛光律仪不曾失。
我以至宝易得之,每善护持神通藏。
是故回施惠因老,愿以此衣覆法身。
天风海涛助潮音,普闻四众及一切。
常如此袍无断灭,惠因法施亦无穷。
楖栗横拈师子床,法法流通并东海。
施磨衲与惠因长老
三韩山川悉汉地,其中佛法亦复然。
王子义天不思议,剪除须发作佛事。
东渡参问三乘法,无为分与最上乘。
喜抱方袍入净人,有僧恭敬能摄受。
宝华粲缛并文绮,金针细衲成帖相。
衣裓一一如来法,一一针孔藏妙用。
经历百千无退转,佛光律仪不曾失。
我以至宝易得之,每善护持神通藏。
是故回施惠因老,愿以此衣覆法身。
天风海涛助潮音,普闻四众及一切。
常如此袍无断灭,惠因法施亦无穷。
楖栗横拈师子床,法法流通并东海。
逐句释义
- 三韩山川悉汉地:三韩指的是朝鲜半岛的古国,汉地则指中国。这句话表明,韩国的自然景观与中国相似。
- 其中佛法亦复然:这里的“佛法”指的是佛教教义和修行方法。这句话意味着韩国也有着深厚的佛教传统。
- 王子义天不思议:这里指的是韩国古代的王子们,他们的行为或信仰被认为是不可思议的。
- 剪除须发作佛事:这里的“佛事”指的是佛教活动或仪式。剪除胡须是为了表示对佛教的尊敬和虔诚。
- 东渡参问三乘法:东渡指的是前往中国学习佛法。这句话表明了韩国人对佛法的学习和研究。
- 无为分与最上乘:这里的“最上乘”指的是最高的佛教境界或修行方式。这句话强调了佛教的最高追求和实践。
- 喜抱方袍入净人:这里的“方袍”指的是僧袍,象征着出家人的身份。这句话描绘了僧人带着僧袍进入寺庙的情景。
- 有僧恭敬能摄受:这里的“摄受”指的是接受教导和指导。这句话表达了对僧人的尊重和信任。
- 宝华粲缛并文绮:这里的“宝华”指的是珍贵的佛教经文或物品。这句话描述了佛教文化的丰富和多彩。
- 金针细衲成帖相:金针和细衲都是佛教用品,用来制作袈裟或僧袍等衣物。这句话描绘了佛教用品的精细和庄严。
- 衣裓一一如来法,一一针孔藏妙用:这里的“裓”指的是僧袍,“一衣一法”指的是佛教教义在每一件衣服上都有体现。这句话强调了佛教教义的无处不在和深刻影响。
- 经历百千无退转:这句诗表达了坚定的信念和毅力,无论遇到多少困难都不会轻易放弃。
- 佛光律仪不曾失:佛光代表着佛教的智慧和慈悲,律仪则是指佛教的戒律和规范。这句话强调了佛教的教义和实践从未改变过。
- 至宝易得之,每善护持神通藏:这里的“至宝”指的是最重要的东西或真理。这句话强调了珍惜和保护这些宝贵的东西的重要性。
- 是故回施惠因老:这里的“回施”指的是回赠或分享,“惠因”可能是指某个人的名字,“老”则指年纪大的人。这句话表达了回报恩惠或给予帮助的意愿。
- 愿以此衣覆法身:这里的“法身”指的是佛陀的身体或精神象征。这句话表达了希望用自己的衣服覆盖佛陀的身体或精神。
- 天风海涛助潮音:这里的“天风”和“海涛”分别代表了天空和大海的力量,而“潮音”则是指佛教的教义或声音。这句话描绘了大自然的力量和佛教教义的融合。
- 普闻四众及一切:这里的“四众”指的是出家人、在家居士、比丘尼和菩萨,而“一切”则是指所有众生。这句话表达了佛教教义的普及和影响力。
- 常如此袍无断灭:这句话强调了持久性和稳定性,表示这种僧袍不会消失或断裂。
- 惠因法施亦无穷:惠因可能是一个人物的名字,这里指的是他的法施(布施)是无尽的。这句话强调了佛法传播的无尽潜力。
- 楖栗横拈师子床:楖栗是一种树木,横拈则是一种姿势,师子床则是一种高耸的结构或家具。这句话描绘了一种优雅和力量并存的场景。
- 法法流通并东海:这里的“法法”指的是各种佛教教义和方法,“流通”则是指广泛传播。这句话强调了佛教教义的传播和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