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谁氏子,枯首在沙洲。
肉化乌鸢腹,肢残波浪头。
曾闻南面乐,宁有九原愁。
厚葬不为贵,汉官其登丘。
《水次髑髅》是宋朝诗人梅尧臣的作品。此诗表达了对隐者闲适生活情趣的描绘,同时也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下面将详细解析这首诗:
- 作者介绍:
- 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与苏舜钦同时并称“梅苏”,与欧阳修并称“欧梅”,其诗论精辟,文思敏捷,曾积极参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名句。他的诗歌大多反映社会现实和揭露统治者的黑暗面,语言质朴自然,以写实为主。
- 诗词原文:
- 不知谁氏子,枯首在沙洲。
- 肉化乌鸢腹,肢残波浪头。
- 曾闻南面乐,宁有九原愁。
- 厚葬不为贵,汉官其登丘。
- 诗句解析:
- 不知谁氏子,枯首在沙洲:这句诗通过问句形式引入主题,表达一种未知或神秘的感觉。”不知谁氏子”中的“不知”增添了一层神秘的色彩,暗示了诗中主角的身份不明确。而”枯首在沙洲”则形象地描绘了主角的形象,即一个失去了头颅的身体部分仍然留在沙洲上。
- 肉化乌鸢腹,肢残波浪头:这里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将乌鸦和其他鸟类比作食物,将人的四肢比喻为波浪头。这不仅增强了诗句的意象美,也使得整个画面显得更加生动和具体。
- 曾闻南面乐,宁有九原愁:这句诗表达了一种对古代帝王生活的向往,同时也隐含了对生离死别的感慨。”曾闻南面乐”可能指的是古代君王享受着权力带来的快乐,而”宁有九原愁”则表达了对死后哀伤的描写,暗示了生与死的对比和无常。
- 厚葬不为贵,汉官其登丘:这句诗反映了诗人对于死后物质追求的看法。”厚葬不为贵”表明诗人认为过度的葬礼并不值得珍视,而”汉宫其登丘”则可能是指历史上的一些贤人死后被追封为官或登上山丘,这反映了诗人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和对他们精神价值的赞扬。
梅尧臣的《水次髑髅》不仅仅是一首描绘自然景物和人物形象的诗歌,更深层次地探讨了生与死、富贵与贫穷、荣耀与寂寞等哲学问题。这首诗的语言平实而富有韵味,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引发读者对于生命、死亡、价值和意义的思考,展现了中国古代诗歌的独特魅力和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