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晴初见月,云薄未分明。
高树尚无影,远鸿时有声。
下阶嫌履湿,闭户认苔生。
寂寂墙阴暝,更长已渐倾。
【注释】
胧月:月光朦胧。
夜晴初见月,云薄未分明:夜晚晴朗时第一次看见月亮,云层薄,没有完全散去,所以看不太清楚。
高树尚无影,远鸿时有声:高大的树木还没有影子,远处的鸿雁不时发出叫声。
下阶嫌履湿,闭户认苔生:走下台阶,怕鞋子被弄脏,便关上门,让门缝中透进的湿润空气和青苔的气息混合在一起,形成一片静谧的环境。
寂寂墙阴暝,更长已渐倾:四周寂静无声,只有墙壁的影子在昏暗的光线中显得格外清晰,时间不知不觉地流逝,已经接近傍晚了。
【赏析】
诗以景起,写月出云散、树影无痕、鸿雁声来、人行湿鞋、苔痕入室、暮色渐浓,情景交融。诗人在幽居之中独处,所见所感与一般闲情逸致不同,他似乎在欣赏一种更为深沉、更为凝重的意境。
首联写月出云散,树影无痕。“初见”二字,点明了时间是在夜晚,而且是一个晴朗的日子,这为后面的描写奠定了基调。“胧月”、“云薄未分明”,是诗人对月光、对夜色的描绘。“云薄”说明天色已晚,而月光却还依稀可见,这种景象给人一种空灵、清冷之感。“未分明”则进一步强调了这种空灵、清冷的气氛。接下来,诗人通过“高树尚无影,远鸿时有声”两句,将视线从天空转向地面,从宏观的景物转向微观的声响。“高树尚无影”一句,既写出了夜色之深,也表达了诗人对于黑暗的厌恶之情;“远鸿时有声”一句,则是对鸿雁叫声的描绘,虽然只是偶尔传来,却也给寂静的夜色带来了一丝生机。这一联通过对声音的描绘,使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起来。
颔联“下阶嫌履湿,闭门认苔生”二句,诗人由上联的静物过渡到了动景。“下阶”二字,既写出了时间的推移,也暗示了诗人的行动;“履湿”则进一步强调了环境的恶劣和自己的困境。然而,诗人并没有因此而感到沮丧或愤怒,反而以一种超然的态度接受了这一切。“闭门”二字,既写出了诗人的封闭性,也表现出了他的孤独和无助。但是,他并没有因此放弃希望,而是选择了用心灵的窗户去观察外界,去感受世界的变化。“苔生”二字,则进一步描绘了环境的变化和诗人心境的转变。这里的“苔生”并非指真实的植物生长,而是用来形容心灵上的新生和希望。诗人通过这一联,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既孤寂又坚韧的形象。
颈联“寂寂墙阴暝,更阑已渐倾”二句,诗人再次回到夜晚的主题上。“寂寞”二字,不仅写出了环境的静谧,也表达了诗人的情感状态;“更阑”则进一步强调了时间的流逝和夜色的深沉。在这一联中,诗人通过对时间和空间的描绘,成功地营造了一种深邃、静寂的氛围。然而,他并没有因此而陷入沉思或绝望之中,反而以一种积极的态度面对这一切。他相信黎明的到来终将驱散黑暗和沉寂,所以他并不害怕夜晚的到来,而是充满了期待。
整首诗通过对夜晚景色的描绘和内心感受的抒发,成功地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感悟。他既看到了生活的阴暗面,也看到了光明的一面;既感受到了孤独和无助,也体验到了希望和信念。这种对生活的深刻洞察和独到见解,使他的作品具有了极高的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