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易水头,不复起边愁。
壮士去来久,寒波空自流。
临塘移鹭羽,隔戍见毡裘。
半似江南美,军和胜宴游。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意及赏析作者情感能力。解答时,需要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情感态度,在此基础上,结合诗句的意思来分析,最后总结答案。
“送陶太博通判广信军”,首句交代了送别的地点,即陶太博将要赴任的地方;第二句“平常易水头,不复起边愁”表明送别之地的易水之头不再有战争,因而也就不再有思乡之愁;第三句“壮士去来久,寒波空自流”表达了诗人对陶太博此行的祝愿,希望他能够早日平定边患,消除国忧;第四句“临塘移鹭羽,隔戍见毡裘”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画面,诗人用笔细腻传神,生动地刻画了景物的动态变化,表现了陶太博即将到任时的喜庆气氛和美好祝愿;第五句“半似江南美,军和胜宴游”进一步强调了陶太博此行的美好前景和胜利后的快乐生活。
译文:
送别的时候是在平易的水边,再也看不到边塞的战旗在飘扬了,
战士们远走归来已经很久很久了,只有那寒冷的江水独自流淌不息,
站在池塘旁边,我轻轻把白鹭的羽毛取下带走,
隔着边防的哨所,我看到了毡裘族的人马。
他们的生活像江南一样美丽,军队安定和平地过着宴享之乐。
赏析:
这首诗作于元贞二年(1296)春,当时作者正任中书舍人、知制诰,奉命草拟诏敕。诗人将此诗献给友人陶太博,以祝其一路顺风,平安抵达任所。
全诗写景抒情,借景抒情。首句交代了送别的地点是易水之头。陶太博将要赴任广信军,易水之头不再有兵戈铁马,因此也不会再发生战争和思乡之愁。颔联两句分别写出了对陶太博此行的祝愿和对其前途的美好祝愿。颈联两句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图画,通过白鹭移羽和毡裘人的描写,展现了一片祥和之气、一派太平景象。结尾两句则进一步强调了陶太博此次行程顺利、心情舒畅,表达了作者对他这次出行的美好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