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化何悲戚,俱焚只衲衣。
已随原火尽,空见野云飞。
写影谁方丈,栽松旧翠微。
当年渡江钵,弟子独将归。
【注】
- 吊瑞新:即吊瑞,僧名。
- 示化:示教,教化众生,使受其恩惠;化,指佛教的教化。
- 悲戚:悲伤、悲哀。
- 俱焚:全部烧掉。
- 衲衣:袈裟。
- 渡江钵:和尚用的钵盂。
- 翠微:形容松树的颜色深绿,如山之青,也形容山色。
- 弟子:对佛门弟子的尊称。
【译】
示化何悲戚,
俱焚只衲衣。
已随原火尽,
空见野云飞。
写影谁方丈?
栽松旧翠微。
当年渡江钵?
弟子独将归。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个和尚在大火中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无常、世事变迁的感慨以及对过去的回忆和思念。
首句“示化何悲戚”,直接点出了这位僧人的教化方式和心境。他以悲戚之情面对教化的过程,这既体现了他对生命的尊重,也反映了他对世俗纷扰的超脱。
第二句“俱焚只衲衣”,形象地描绘了和尚在大火中的困境。他的衣物被烧毁,但他却毫不畏惧,坚守信念。这句表达了他对于生死轮回的理解和接受,以及他在困境中的坚韧和勇气。
第三句“已随原火尽”,进一步揭示了和尚的处境。他的身体已经被火焰吞噬,但灵魂却依然存在。这句表达了他对生命的执着和对精神世界的坚守。
第四句“空见野云飞”,则是对和尚内心世界的描绘。在他即将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他看到了天空中的云彩飘动,仿佛在告诉他一切都已经结束,但他的精神依然存在。这句表达了他对生命的超越和对精神世界的向往。
最后两句则是诗人对过去的回顾和思考。他回忆起当年在方丈寺度过的时光,种下了一棵松树,还渡过了一条大江。这些回忆都与他的生命历程有关,也反映了他对生命的珍视和对过去的回忆。
整首诗通过对这位和尚的描写,展现了他对生命的理解和态度,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无常的感慨和对过去的回忆。这种对生命和过去的思考,使得这首诗具有了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