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灯方照夜,此物用能行。
焦首终无悔,横身为发明。
尽心常欲晓,委地始知轻。
若比飘飘梗,何邀世上名。

解析:

1 挑灯杖 - 这首诗描述了使用“挑灯杖”的情景。

  1. 油灯方照夜,此物用能行 - 描述了挑灯杖的作用:在夜晚提供光亮。
  2. 焦首终无悔,横身为发明 - 描述了使用挑灯杖的心得:虽然会烧焦头发(可能指使用时不慎导致),但为了照亮而放弃(或认为值得)。
  3. 尽心常欲晓,委地始知轻 - 描述了使用挑灯时的心境:用心去追求明亮(希望了解更多、学习更多),放下后才意识到其轻便和易得。
  4. 若比飘飘梗,何邀世上名 - 描述了对“挑灯杖”的看法:如果它只是一根普通的木棍,为何还要追求世人的认可。

译文:

挑灯杖,
油灯正照着黑夜,
这东西能用吗?当然能。
烧焦了头也不在乎,
为了点亮而放弃,这就是它的用处。
全心投入总是想明白,
放下时才觉得它多轻。
如果这根棍子只是一根普通的棍,
何必在意世间的名声呢?

注释:

  • “挑灯杖”: 描述一种用于照明的工具,通常由木材制成,末端有挂钩可以挂在肩上。
  • “油灯方照夜”: 表示油灯被点燃后照亮了整个夜晚。
  • “此物用能行”: 表明这个工具确实能发挥作用。
  • “焦首终无悔”,这里的“焦首”指的是使用过程中可能烧到头发,即使有些许不便,也认为是值得的。
  • “横身为发明”: 意味着虽然可能带来一些物理上的牺牲(如烧焦),但它为达到某种目的提供了帮助。
  • “尽心常欲晓”: 表示在使用这种工具时非常专注,希望能够更好地理解事物。
  • “委地始知轻”: 表示当它不再被使用时,才会意识到它的重量轻便。
  • “飘飘梗”: 这里比喻那些没有实际用途或价值的物品。
  • “何邀世上名”: 表达了对那些追求虚名而不求实用的人的质疑。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述挑灯杖的使用和感受,表达了一种实用主义的态度。诗中的主角在黑暗中需要依靠挑灯杖来寻求知识的光明,尽管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小困难或牺牲,但他/她认为这是必要的。最后,诗中提到如果挑灯杖只是一根普通的木棍,那么就不值得追求世间的名声。这反映了诗人对于物质与精神价值之间关系的思考,强调了实用性和内在意义的重要性超过外在的名声或地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