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持左符去,马逆北风行。
古路草初白,大河冰未成。
暖科桑柘美,寒织杼梭鸣。
风俗已如此,憩棠无讼争。
【注释】
棣州:古州名,今山东惠民县。
唐虞部:官名。即唐元振,唐高宗时为吏部侍郎、吏部尚书。
左符:古代的一种符信,用作凭证。
逆北风行:迎着北风前进。
暖科:春耕时节。
寒织:冬天织布。
“风俗”二句:指唐元振治理棣州时,民风淳厚,讼案极少。已:止,至。
憩棠:指唐元振在任上,曾到德州的憩棠寺游玩。
无讼争:没有打官司的。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送别好友唐元振出京赴任棣州(治所在今山东惠民)时所作的诗。全诗四句,每句七个字,节奏明快。首联写景,颔联叙事,颈联抒情,末联点题,结构严谨,浑然一体。
前两句以简驭繁,先写人,后写马;以动衬静,先写北风,后写草白。“人持左符”暗用汉代故事(汉成帝时赵充国持左符征西羌,大破之),借以表明友人此行是奉朝廷使命,不可有违。“马逆北风行”,则又暗示友人此次北上,正是乘机进取的好机会。这两句看似平淡,但蕴含丰富:“左符”两字,既写出了当时朝廷对边塞战事的重视,也暗含了诗人对友人此行寄予的良好祝愿。“人持左符去”,语势虽短,却给人以一种雄健有力之感;“马逆北风行”,笔力虽轻,却给人以一种从容不迫之意。
第三联写景。“古路草初白”是说道路漫长而荒凉,“大河冰未成”则是说河水尚未结冰,可见时间是在早春。此句承颔联而来,既照应“逆北风行”,又有蓄势待发之意。“草初白”、“河未成”三字,把大自然的生机勃勃与边关的荒凉萧瑟对比起来,既突出了边塞的艰苦生活,又烘托出了友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英雄本色。
第四联抒情。“暖科桑柘美”,是指农桑时节,天气渐暖,桑树和柘树都长得郁郁葱葱;“寒织杼梭鸣”,是指冬闲时节,织女们还在忙着纺纱织布,那梭声不断。这两句以物候的变化来反映时令的变换,不仅使人联想到了唐元振治理棣州的辛勤劳苦,而且表现了他对百姓疾苦的深切关怀。“暖科”、“寒织”二字一反一正,形成鲜明对照,使诗句更加生动有力。
最后一句点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感慨。“风俗已如此”,意思是当地的风俗已经这么好,还有什么纠纷呢?这里既是赞扬友人治理有方,也是勉励他继续努力,为百姓造福。“无讼争”三字概括了全诗的主旨,既表达了送别的深情,又寄寓了对友人的美好祝愿。
整首诗篇幅虽短,但意境深远,构思巧妙。它通过描绘友人出行途中的自然景色和社会风貌,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美好祝愿。同时,它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和思考社会现象的角度,使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人性、社会和历史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