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前收美菜,欲以御冬时。
备乏且增品,挑新那复思。
菖菹嗜西伯,姜食语宣尼。
未免效流俗,竞将罂盆为。
霜前收美菜,欲以御冬时。
准备匮乏增加品质,挑新哪再思考。
菖菹喜欢西伯侯,姜食赞美宣尼师。
难免效仿世俗风气,竞将罂盆作为。
注释:霜前收美菜(在秋末收获蔬菜),想用它们来抵御严冬的天气。准备匮乏时增加了品味,挑新鲜蔬菜又何必多想呢?菖(jiāng)菹(jǔ)喜(xiè)好(hào)西伯侯(周文王),姜食喜欢(喜好)宣尼(孔子)。不免(难免)要模仿庸俗之人的行为,竟把罂(pēng)盆当作器皿(器具)。赏析:此诗是诗人吴冲卿对当时社会现象的不满和讽刺。诗中说“霜前收美菜”,意指在霜降之前收获了新鲜的蔬菜。这体现了诗人想要用这些食材来度过严冬的愿望。接着,他表达了自己面对食物的态度:即使面临短缺,也要提高品味,挑出更新鲜的菜肴来享用。然而,当诗人提到“挑新”时,他又表示自己并不在意挑选新鲜蔬菜这件事,而是更加注重食材的品质。接下来,诗人转而提到了菖菹和姜食这两种食材。菖菹(jiāng jū)是一种腌菜,而姜食则是人们常用的调味品。在这里,诗人通过这两种食材,分别赞美了西伯侯(周文王)和孔子。西伯侯是周朝的开国君主之一,他的治国理念深受后世赞誉。而孔子则被誉为圣人,其教诲被广泛传播。这两个人都是历史上受人尊敬的人物,因此诗人对他们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然而,在诗的最后一句中,诗人却表达了自己的无奈情绪。他指出自己虽然想要模仿古人,但最终还是会走向世俗的道路。这里的“流俗”指的是当时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而“竞将罂盆为”则暗示了诗人对这些不良风气的不屑一顾。总的来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象的不满和讽刺,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传统美德的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