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之曾作河南宰,韩氏于今又见君。
县政从来人有望,家声不坠世多文。
后池分洛贮蓝水,高槛看嵩迷岭云。
主簿堂前七叶树,手栽应莫已刳焚。
【注解】
①赞:赞美。②河南:指韩愈曾任的汴州刺史府所在地。③分洛贮蓝水:指唐代洛阳西苑中的后池,池中有蓝田玉制成的假山。④高槛看嵩:指站在高处观看中岳嵩山。⑤主簿:指韩愈曾担任过的县令。⑥七叶树:指韩愈家传下来的七棵柏树。
【赏析】
这首诗写于唐宪宗元和七年(812)诗人离京赴东都时。当时韩愈已任刑部侍郎、御史大夫等职,在京城长安。此诗是送韩愈去河南当赞善大夫的即席之作。诗人在诗中对韩愈在河南任职期间所做政绩表示赞许与怀念。诗中既有颂扬,又流露出依依惜别之情。全诗四联结构严谨,层次清楚,用典贴切,感情深沉,风格沉郁,是一首送别佳作。
首联“退之曾作河南宰,韩氏于今又见君。”诗人回忆自己在河南任上的情况,并由此想到韩愈也来过此地。韩愈曾在唐德宗建中年间(780-805)做过宰相,他在位时,政治比较清明;他也曾到过河南,所以诗人想到自己曾在河南当过地方官,而韩愈现在又来到河南了。这里既表明了韩愈来时的时机,又表现了诗人对韩愈的尊敬和怀念。
颔联“县政从来人有望,家声不坠世多文。”诗人从自己的经验出发,认为韩愈的政绩卓著,因此得到人们的拥护,而且他的家族门风淳朴正直,世代相传,成为社会上有声望的世家大族,为世人称誉。这两句诗赞扬韩愈的政绩卓著,同时说明韩愈能受到人们爱戴的原因。
颈联“后池分洛贮蓝水,高槛看嵩迷岭云。”这两句写诗人在洛阳游览名胜古迹的感想。后池是洛阳西苑里的一个水池,池中有一块蓝田玉做成的假山,传说这块玉石是从西域运来的。诗人说后池的水像蓝田玉一样碧绿清澈,池中的假山像蓝田玉一样洁白晶莹。站在池边亭台上观赏中岳嵩山,只见山峦叠嶂,云雾缭绕。这两句以“后池”和“嵩山”两个具体景物来衬托洛阳的自然美,同时也表现诗人对中岳嵩山的敬仰之情。
尾联“主簿堂前七叶树,手栽应莫已刳焚。”这两句说韩愈当年在长安任国子监博士主簿时,曾在自己家中门前种了七棵树作为纪念,现在这七棵树已经长大了。诗人说这些树木是自己亲手栽种的,现在已经长成大树了,应该没有遭到人为的损害,但是恐怕已经被砍伐烧掉,因为现在树木长得很大了。这是诗人对自己过去种树的回忆,同时也表达了对韩愈的思念之情。
这首诗在内容上是送别,在形式上是咏怀,二者结合得相当紧密。诗人先回忆自己在河南的政绩,然后写到韩愈来河南任职的情景,接着写洛阳的名胜古迹和自己的游观之感,最后以自己种树的回忆抒发对韩愈的思念之情。全诗脉络清晰,层次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