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笛皆学龙,吹笙皆学凤。
又于笙笛间,高下不相中。
得其精者稀,得其粗者众。
况于真出音,千岁不复梦。
尔为学笙欤,颇已臻妙弄。
【注释】
- 中上人卷:指中上品的僧人所编的法卷。
- 吹笛皆学龙:意思是说,学习吹笛的人,都以学得龙的曲调为高。龙是吉祥之物,故此处用“学龙”来比喻学得好。
- 吹笙皆学凤:意思是说,学习吹笙的人,都以学得凤的曲调为高。凤也是吉祥之物,故此处用“学凤”来比喻学得好。
- 又于笙笛间:在笙和笛子之间。笙是管乐器,笛子是吹奏乐器,故此处用“笙笛间”来形容两者之间的差别。
- 高下不相中:即指高低不同、好坏有别。
- 得其精者稀:意思是说,真正精通的人很少。
- 得其粗者众:意思是说,仅仅会吹一些简单的曲子的人很多。
- 况于真出音:何况还有真正能发出美妙声音的。
- 千岁不复梦:意思是说,千年后也不会再有这样的声音了。
- 尔为学笙欤:你们是否都在学习吹笙?
- 颇已臻妙弄:已经很擅长了。
【赏析】
这首《答中上人卷》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全诗通过对吹笛、吹笙技艺的不同评价,表达了对音乐艺术的深刻理解。
首联“吹笛皆学龙,吹笙皆学凤”,诗人以龙和凤为喻,赞美了吹笛人和吹笙人在技艺上的精湛。龙凤都是吉祥之物,寓意人们追求美好的生活。在这里,诗人将吹笛人和吹笙人都比作龙凤,赞美他们能够掌握并运用这些美妙的曲调,创造出令人陶醉的音乐。
颔联“又于笙笛间,高下不相中”。诗人进一步描绘了吹笛人和吹笙人在技艺上的不同之处。笙和笛子虽然都是乐器,但它们在音色、演奏方式等方面有所不同,这就需要人们在学习和掌握这些乐器时付出更多的努力。同时,这也意味着只有那些真正精通这些乐器的人才能够在这个领域中脱颖而出。
颈联“得其精者稀,得其粗者众”。诗人进一步强调了技艺精湛之人的稀少。在这个世界上,能够真正精通一门技艺的人并不多,大多数人都只是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技巧。因此,要想在这个领域中取得更高的成就,就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这也是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一个核心思想。
尾联“况于真出音,千岁不复梦”。诗人通过对比龙凤和笙笛之间的差异,表达了一个观点:即使技艺精湛的人也难以创造出真正的美妙音乐。这是因为音乐是一种无法复制的艺术形式,它需要艺术家们用心去感受、去创作。而真正能够创造出美妙音乐的人并不多见,因此他们的作品往往成为后人难以企及的高峰。这也是诗人对于艺术的一种独特理解和感悟。
这首诗通过对吹笛人和吹笙人的技艺进行评价和比较,表达了诗人对音乐艺术的深刻理解和感悟。他鼓励人们要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同时也提醒人们要珍惜那些真正能够创造出美妙音乐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