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使匈奴国,持节岂辞遥。
朔北正苦寒,风汝与雪飘。
燕山何处是,汉铭应已销。
前车渡冰河,后骑鸣金镳。
行行至穹庐,尊我不敢嚣。
玉爵亲献酬,名裘进狐貂。
礼成复命日,菀抑舒杨条。
送韩仲文奉使
往使匈奴国,持节岂辞遥。
朔北正苦寒,风汝与雪飘。
燕山何处是,汉铭应已销。
前车渡冰河,后骑鸣金镳。
行行至穹庐,尊我不敢嚣。
玉爵亲献酬,名裘进狐貂。
礼成复命日,菀抑舒杨条。
注释:
- 往使匈奴国,持节岂辞遥:前往匈奴国,手持符节难道会推辞遥远。
- 朔北正苦寒,风汝与雪飘:北方的冬天非常寒冷,大风和雪花纷飞。
- 燕山何处是,汉铭应已销:燕山在哪里?汉朝的刻石应该已经被侵蚀了。
- 前车渡冰河,后骑鸣金镳:前面的车辆渡过了结冰的河流,后面的马匹响着金铃。
- 行行至穹庐,尊我不敢嚣:一步步走到毡帐,尊敬我不敢喧哗。
- 玉爵亲献酬,名裘进狐貂:用玉制的酒杯敬酒,名贵的皮毛衣献给他们。
- 礼成复命日,菀抑舒杨条:礼仪完成返回报告时,忧愁和压抑舒展如柳条一样。
赏析:
这首诗是韩愈为送他的好友韩仲文出使匈奴而作的送别诗。诗人以送别的题材创作诗歌,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深思念之情,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和对和平的期望。
首句“往使匈奴国,持节岂辞遥”表达了韩愈作为使者,虽然远赴匈奴国,但持有符节却毫不感到遥远。这里的“持节”指的是持着皇帝的符节,是一种重要的外交手段,象征着国家的权力和威严。同时,也暗示了使者的身份和使命。
第二句“朔北正苦寒,风汝与雪飘”描绘了匈奴地区的严寒气候,风大且寒冷,大雪纷飞。这里的“朔北”指的是北方的边塞地区,“正苦寒”强调了环境的恶劣。
第三句“燕山何处是,汉铭应已销”表达了对燕山所在位置的疑问,以及汉朝留下的刻石早已被侵蚀。这里的“燕山”指的是古代燕国的边界山,而“汉铭应已销”则是指汉朝的刻石已经不复存在。这两句通过对比表达了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变迁。
接下来的几句描述了使者在匈奴国的经历,包括渡河、骑马等场景,展现了使者的行程和艰辛。最后两句则表达了使者在匈奴国的生活状态,尊贵而不嚣张,谦逊有礼。
整首诗通过对匈奴地区的描写和对使者经历的叙述,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深深思念和对和平的渴望。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和对国家权力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