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从桃源还,却向竟陵去。
今作中州官,山水不曾饫。
且当传竹枝,莫学乘篮舆。
云木杜鹃时,千岩响行处。

【注释】

①中州:今河南、山西一带。

②传竹枝:相传古代巴渝人以《巴渝曲》为歌,其歌词中有“巴渝今夕月,可听不可掇”等句,后人据此改编为歌曲。此处借指当地流行的民歌。

③篮舆:用竹篾编成的车子。

【赏析】

这是送临江令的一首七绝,写官居中州后对家乡山水的怀念和留恋之情。

“初从桃源还,却向竟陵去。”起句写诗人离开故乡时的情景。“初从桃源还”,是说刚回到家乡,就又要离开。“却向竟陵去”,则是为了赴任新职而离开。“竟陵”,即今天的湖北江陵县,当时是荆州属地,也是诗人的故乡。诗人在官场上辗转,最后来到这个熟悉的故乡任职。

第二句:“今作中州官,山水不曾饫。”此句紧承首句,由回忆转为现实的仕途。“中州”,指今河南省一带地区,当时称为“中州”。诗人在这里担任官职,意味着他必须远离故乡,到外地去任职。“作中州官”,说明他要离开自己的故乡,前往遥远的中州上任了。“山水不曾饫”,意思是他从未真正领略过中州山水之美。因为作者长期生活在江南水乡,对北方的山水并不熟悉,所以才会发出这样的感慨。这里的“饱”字,是动词,意思是欣赏、领略。“饫”,同“寓”,这里指居住、停留的意思。“未尝”表示过去从未有过的情况,“未曾”则表示过去还没有过的情况。两者意思相近,但用法略有不同。

第三句:“且当传竹枝,莫学乘篮舆。”此句紧接前句,进一步抒发诗人对中州山水的向往之情。“传竹枝”,是指流传着竹枝词的歌曲,竹枝词是一种民间歌曲,流行于巴渝一带,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文学体裁。这里的“传”字,是动词,意思是传播、演唱。“莫学乘篮舆”,则是说不要像那些乘坐竹篮车的人那样,只顾低头走路,不去欣赏沿途风光。这里的“莫”,是动词,意为不要、别做。“篮舆”,是一种用竹条编织而成的交通工具,形似竹筐,用来载物或载人。“学乘篮舆”,就是模仿乘坐竹篮车的动作。

第四句:“云木杜鹃时,千岩响行处。”此句承接前句,进一步描绘了诗人在中州的所见所闻。“云木杜鹃时”,指的是春季时节,杜鹃花盛开的时候。杜鹃花又称映山红、杜宇花,是一种常见的观赏花卉。这里的“云木”,指的是云雾缭绕的山峦和树木。“千岩响行处”,“千岩”指众多的山岩,“响行处”则是指行走在山间的路上。这里的“响”,是动词,表示声音的传播、回荡。“行处”,则是指行走的地方。整句诗的意思是说,在春天里,当杜鹃花开的时候,走在山间的路上,耳边传来阵阵杜鹃鸟的啼鸣声,让人感到心旷神怡。

整首诗通过描述诗人在中州的所见所闻,表达了他对家乡山水的怀念和留恋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自由生活的追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