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与牛出牧,昼与牛在野。
日暮穿林归,长笛初在胯。
面尾骑且吹,音响未成雅。
随风散远近,举调任高下。
我方江上来,平溜若镜泻。
悠悠经醉耳,亦足发潇洒。
苟能和人心,岂必奏韶夏。
郑声实美好,蠹情如剔剐。
况其荒败迹,又亦甚裂瓦。
南箕成簸扬,寺孟咏侈哆。
我今留此诗,谁谓马喻马。

见牧牛人隔江吹笛

朝与牛出牧,昼与牛在野。日暮穿林归,长笛初在胯。面尾骑且吹,音响未成雅。

注释:早晨和牛一起出去放牧(朝与牛出牧),白天和牛一起在野外放牧(昼与牛在野)。太阳落山时穿过树林回家,这时长笛开始放在胯上(日暮穿林归,长笛初在胯)。骑着牛背面朝后尾朝向前边吹奏,声音还不好听(面尾骑且吹,音响未成雅)。

译文:

清晨我跟随公牛去放牧,白昼里我和公牛一同在原野上游荡。傍晚时分,我穿越森林回到村庄,这时我才把长笛挂在了腰间(日暮穿林归,长笛初在胯)。我骑着牛背,面朝后尾朝向前边吹奏,我的声音还很不悦耳(面尾骑且吹,音响未成雅)。

赏析:

这首诗的首句“朝与牛出牧,昼与牛在野。”描写了一个普通农民的生活场景:早上牵着牛出村放牧,白天则和牛们一起在田野中劳作。这里的“朝”和“昼”分别表示早上和白天,突出了时间的流转和生活的常态。

第二句“日暮穿林归,长笛初在胯。”进一步描绘了这个场景。夕阳西下,我穿过树林回到家中,这时我才把长长的笛子挂到了马背上。这句话描绘了一天劳作结束后的宁静时刻,长笛的出现增添了几分诗意。

接下来的句子“面尾骑且吹,音响未成雅。”描述了我在骑马的过程中,一边骑着牛一边吹着长笛。虽然我已经尽力吹出了优美的乐曲,但还达不到理想的境界。这句话反映了诗人对音乐艺术的追求和对完美的执着。

最后两句“随风散远近,举调任高下。”则是对整个场景的描述。随着风势的变化,我吹出的旋律也扩散开来,高低起伏不定,充满了变化。这两句诗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和音乐的深刻理解,也表达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生动的比喻,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同时,诗歌中的“朝”、“昼”、“暮”、“穿林”、“长笛”等关键词也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使得诗歌更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