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蠹非嫌蠹,声来古木高。
谁将琵琶弄,写入相思槽。
【注释】
啄木:即“啄”,用嘴敲打树干以探听里面的声音。二首,指作者有两首诗。
声来古木高:声音传到高高的古树上。
谁将琵琶弄:是谁弹奏了琵琶。
相思槽:相思的琴弦。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于公元827年(唐宪宗元和十二年)春天在长安所作。前两句写啄木鸟在枝头啄寻蠹虫,声音高而清越;后两句写它被琵琶声所吸引,便在相思的琴弦上弹拨。全诗构思奇妙,想象奇特,语言简练生动,形象鲜明逼真。
诗的开头“啄木”二字,点明了时令、地点、节候,为下面描绘啄木鸟的生活情景作好了铺垫。啄木鸟在树枝间忙碌地啄着蛀虫。“非嫌蠹”,不是厌恶蠹虫,而是爱憎分明,毫不留情。这一句既写出了啄木鸟的勤劳可爱,又表现了它的爱憎分明的性格。“声来古木高”,声音来自高高的古树之上。这里用了夸张的手法,突出了声音的洪亮。“古木高”三字,既形容了啄木鸟所在的位置之高,又烘托出了声音之高。这两句诗一气呵成,读来流畅自如,毫无滞涩之感。
第三句诗“谁将琵琶弄,写入相思槽”中的“谁将”,“谁”字,既指代了啄木鸟,又暗寓了人的感情色彩。因为啄木鸟的叫声清脆悦耳,就像美妙的乐曲一样。所以诗人说:“谁将琵琶弄?”这里的“弄”是指奏乐,“琵琶”是指乐器。啄木鸟听到这样悦耳的音乐,情不自禁地就在这相思的琴弦上弹奏起来。“写入相思槽”,把啄木鸟的“弄”比作人的弹奏,这是拟人化的写法,使诗显得更富有人情味。
这首诗从啄木鸟啄食害虫写到它在相思的琴弦上弹奏,构思奇妙,想象奇特,语言简练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