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闻天台久,未见天台状。
去海知几里,去天知几丈。
峰岭隐与出,岩壑背与向。
云雷反在下,泉瀑反在上。
幽深无穷窥,杳渺无穷望。
至险可悸慄,至怪可骇丧。
石桥弯长弓,跨绝弦未放。
当时白道猷,平步入青嶂。
去为六百石,亦见志所尚。
子欲广异闻,可以一寻访。
【注释】
吾闻天台久:我听说天台山已经存在很久了。
未见天台状:却一直没有见到过天台的全貌。
去海知几里,去天知几丈:从海边到天台有多远?从天台顶上到山顶有多远?
峰岭隐与出,岩壑背与向:峰峦和山岭时而隐没在山间,时而露出在山外,岩石峡谷时而在背后,时而在前方。
云雷反在下,泉瀑反在上:云雾雷雨似乎总是在下方,而瀑布却好像在山峰之上。
幽深无穷窥,杳渺无穷望:天台山的山色非常幽深,无法用肉眼看得十分清楚,只能远望着它。
至险可悸慄:这里说,天台山虽然高峻险要,令人心悸恐惧。
至怪可骇丧:然而,天台山的奇特景色又足以使人惊骇不已。
石桥弯长弓,跨绝弦未放:指石桥弯曲曲折,仿佛是一把长弓,跨过石桥时,好像拉满了弓弦,但还未发出声响。
当时白道猷,平步入青嶂:那时的道人名叫白道猷,他曾经平缓地走进青绿的山峰之中。
去为六百石,亦见志所尚:据说他曾去过天台,行程长达600步的距离。
子欲广异闻,可以一寻访:如果你想要了解更多关于这个地方的异闻奇事,可以亲自来探访一下。
【赏析】
《送天台李令庭芝》是一首七言律诗,表达了作者对天台山的向往之情。
首联“吾闻天台久,未见天台状”,诗人首先表达了对于天台山的听闻已经很久,但始终未曾亲眼见过它的全貌。这种表达方式既显示了诗人对天台山的渴望,也透露出他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探索欲望。
颔联“去海知几里,去天知几丈”,诗人进一步具体描绘了自己对于天台山地理位置的认知。通过询问从海边到天台山的距离,以及从山顶到山顶的距离,诗人试图更深入地了解天台山的地理特征。这一部分的内容既体现了作者对地理知识的渴望,也展现了他对自然景观的细致观察。
颈联“峰岭隐与出,岩壑背与向”,诗人进一步描绘了天台山的地貌特征。通过描述峰岭的隐没与显露、岩石峡谷的背向与朝向,诗人生动地勾勒出了天台山的独特风貌。这一部分的内容不仅展示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力,也体现了他对自然美的敏锐感知。
尾联“至险可悸慄,至怪可骇丧”,诗人以自己的感受来进一步强调天台山的危险性与奇特性。通过对“至险”与“至怪”的描述,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于天台山的高度敬畏和赞叹之情。同时,这也反映了诗人在面对未知事物时所展现出的勇气和好奇心。
整首诗歌以简洁明快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天台山的地理特征和独特风貌,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通过这首七言律诗,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天台山的魅力,感受到诗人对于自然景观的热爱和敬畏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