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如既击剑,仲宣亦从军。
二人当其时,皆以能赋闻。
韩公守武垣,犀兵若屯云。
幄中欲寄画,才智莫有君。
请之天子所,朝奏夕离群。
为沽斗酒饮,为买赤鲤焚。
鱼尽酒亦尽,醉起衣袂分。

【注释】

相如:指司马相如,西汉辞赋家。仲宣:指王粲(179—217),字子建,南阳郡宜城县人,建安七子之一。韩公:指韩休,唐宪宗时宰相。武垣:宫禁门的外垣,这里指长安城北门。犀兵:指精锐部队。幄中:帐幕之中,指朝廷。寄画:指作赋。才智:才能和智慧。沽斗酒饮:买一斗酒来喝酒。赤鲤:红色鲤鱼,一种珍贵的鱼。

【赏析】

《送王乐道太丞应瀛州辟》是唐代大诗人李白赠别好友王粲的一首诗。全诗八句,每四句为一层,第一层写王粲之才与司马相如、王粲齐名;第二层写当时朝廷对能文善赋者的重视;第三层写王粲被召入朝廷的情景;第四层写王粲在朝为官后,饮酒作赋的情形,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深情厚谊。全诗语言流畅自然,情韵悠长,富有感染力。

首联:相如既击剑,仲宣亦从军。

上句说司马相如击剑,下句说王粲从军。司马相如是蜀郡成都人,汉末至魏初,他先后做过孝景帝的王国侍从,汉武帝的郎中令(掌宫殿门户警卫)等职。《汉书·艺文志》说他曾“作赋颂”百篇以上,但大都亡佚了。据《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相如曾随汉武帝游猎,因击铜壶而得到武帝赏识,遂拜为郎官。王粲是山阳高平人,早年以孝廉为郎。建安元年(196年)曹操征得汉献帝同意,改封陈留郡国,于是王粲便到陈留去投奔曹操,并做了从事掾。

次联用两个典故。司马相如和王粲都是汉代著名的文学家。他们两人都擅长写赋,而且都有很高的才华,因此在当时很有名气。

颔联:二人当其时,皆以能赋闻。

这两句是对上两联的进一步发挥。司马相如、王粲两人在当时都是以能够写出好的赋文而闻名的。

颈联:韩公守武垣,犀兵若屯云。

韩休是唐朝的一位著名宰相,他在唐玄宗开元年间任宰相,因反对张说专权而被贬为州刺史。韩休在担任州刺史期间,经常巡视各地,关心百姓疾苦。他的为人正直,为官清廉,深受百姓的喜爱。韩休在京城长安任职的时候,也曾担任过武德节度使,所以有“武垣”之称。

“犀兵若屯云。”意思是说:朝廷里有许多像犀牛一样勇猛的士兵,就像乌云密布的天空一样密集。这句描写了王粲入京的情景。

尾联:幄中欲寄画,才智莫有君。

这两句的意思是:朝廷里有许多像犀牛一样勇猛的士兵,就像乌云密布的天空一样密集。王粲在朝廷里想要寄出自己的作品,但是却没有人能够理解和欣赏他的作品。

王粲入京之后,受到皇帝的赏识,被召进宫中当了一名官员。然而,王粲在政治上并不得意,他感到十分孤独和寂寞。为了排遣这种孤独感和寂寞感,王粲常常饮酒作赋。他写了一首名为《登楼赋》的赋,其中写道:“登兹楼以四望兮,览京华之旧迹。看余邦之荒芜兮,意萧条而就泣。”王粲在这首诗中表达了他对国家的担忧和忧虑,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尾联:请之天子所,朝奏夕离群。

这两句的意思是:我请求皇上给我一个官职,让我能够在朝廷上为国家服务。但是,由于皇帝并没有立即接受我的请求,所以我很快就离开了朝廷。

王粲离开朝廷后,依然过着漂泊不定的生活。他曾经在家乡做过一个小官,后来又回到了家乡。然而,由于政治形势的变化和个人命运的不幸,他最终没有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