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忽来鸣蟪蛄,豆叶半黄陂水枯。
织妇夜作露欲冷,社酒已熟人相呼。
坎坎击鼓坐林下,醉去自有儿童扶。
壮男独猎南山虎,中子已扱荒径狐。
田家此乐乐有馀,食肉缉皮裘岂无。
我虽爱之乏寸土,待买短艇归江湖。

【赏析】

此诗作于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是王安石任江宁(今江苏南京)知州时的一首归田田园之作。全诗共分四句,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诗人通过描绘农村晚秋的景物和农人生活情景,抒发了对这种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第一句“秋风忽来鸣蟪蛄”,起笔突兀,气势不凡,一扫全篇沉闷的气氛。首句点明时令,以秋风、蟪蛄声暗示秋冬之交。“忽”字用得极妙,表现了诗人的惊喜。

第二句“豆叶半黄陂水枯”,紧承首句而来,描写农村晚秋的景象。豆叶半黄,陂水枯落,这既是实景,又是虚写,意在表现农家晚秋的生活气息。

第三句“织妇夜作露欲冷”中,“织妇”即织布的女工,这里指农家妇女。她们辛勤劳作,织就了布匹,夜深人静之时还在纺织。“作露欲冷”,说明她们劳动到深夜,天气已经很冷了。这是写实,又寓含着诗人对农民的同情。

第四句“社酒已熟人相呼”,进一步写农人生活的情景。“社酒”即祭祀土地神的酒,是农家在丰收季节祭祀神灵、祈求丰年的一种活动。“相呼”,是说农家男女老幼聚在一起饮酒唱歌,欢庆丰收。这一句也是写实,更寄寓了诗人对农民的赞美和歌颂。

第五六句“坎坎击鼓坐林下”、“醉去自有儿童扶”,继续写农人生活的情景。“坎坎击鼓”是说农民们敲锣打鼓,载歌载舞,庆祝丰收。他们坐在树林之下,尽情欢乐。“醉去自有儿童扶”,写农人们喝得大醉,有人扶着回家。这里的“醉去”是写实,但同时也寓含着诗人对农民淳朴性格的喜爱和赞美。

最后两句“壮男独猎南山虎,中子已扱荒径狐”,是全诗的高潮。诗人通过对南山捕猎、野地狩猎等生动场面的描绘,表现了农人英勇无畏的精神风貌。“虎”、“狐”二字用得极其传神,写出了农人的强悍勇猛。这两句既是写实,又是寓含着诗人对农民的歌颂和赞美。

整首诗语言朴素自然,不加雕饰,充分表现出了农家晚秋的宁静、优美和生机勃勃。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的深厚感情和赞美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