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花必花指喻指,花若堪谀亦堪毁。
转庵赋梅工赋影,祇竟吕刑元是甫。
节逢五日赋榴花,拟别甘酸亦良苦。
犹之论画先论形,形似丹青谁不使。
岂知雪里有芭蕉,满壁沧溟本非水。
方皋相马群自空,梓匠挥斤风即矩。
续弦何处觅鸾胶,起死底须求凤髓。
榴花可玩不可食,昌歜无甜人自喜。
肯将粉泪匹红巾,眼高一世坡仙取。
花事方殷催结局,还许殿后吟些子。

让我们来解读这首诗。它由四句组成,每一句都包含一个特定的关键词和相应的译文。

诗句解释:

  1. 再次转庵催结局韵 - 指的是再次尝试以不同的方式完成某个主题或作品的结尾部分。
  2. 赋花必花指喻指 - 在创作中,比喻是常用的修辞手法,这里的“花”可以代表任何事物。
  3. 转庵赋梅工赋影 - 转庵在这里可能是一个特定的角色或人物,他在赋梅(即描写梅花)时使用了巧妙的手法。
  4. 祇竟吕刑元是甫 - “祇”意为只是,“吕刑”和“元是甫”可能是指特定的人名或事件。
  5. 节逢五日赋榴花,拟别甘酸亦良苦 - 这里提到了“五日”,可能是指农历五月的特定日子。同时,榴花的味道有甘甜、酸苦等多种味道。
  6. 犹之论画先论形 - 这是说谈论绘画应该首先讨论形状。
  7. 形似丹青谁不使 - 丹青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一种颜色,用在这里表示画作的颜色。这句话的意思是,只要画作的形状相似,人们都会使用这种颜色。
  8. 岂知雪里有芭蕉,满壁沧溟本非水 - 这里的“雪里”和“芭蕉”可能是某种象征或隐喻。
  9. 方皋相马群自空,梓匠挥斤风即矩 - 方皋相马和梓匠挥斤是古代两个著名的故事,前者讲的是相马师方皋如何识别千里马,后者讲的是梓人挥斧的技巧。
  10. 续弦何处觅鸾胶,起死底须求凤髓 - 这两行诗表达了对某种珍贵材料或方法的寻找,可能是用于续弦或治愈疾病的药物。
  11. 榴花可玩不可食,昌歜无甜人自喜 - 榴花是可以欣赏但不能吃的。这里的“昌歜”可能是一种食物,虽然美味但不甜。
  12. 肯将粉泪匹红巾,眼高一世坡仙取 - 这两句表达了一种超越世俗的情感或审美态度,追求高尚的审美境界。
  13. 花事方殷催结局,还许殿后吟些子 - 这里的“花事”可能指的是某种活动或场合,而“催结局”则暗示这是某种活动的结束或终结。

译文:
再次尝试以不同的方式完成某个主题或作品的结尾部分。
赋花必须通过比喻来传达意义,就像花朵一样,如果可以被赞美也可以被毁谤。
转庵在赋咏梅花时使用了巧妙的手法,只是简单地描述梅花的形态而已。
吕刑、元是甫可能是指特定的人名或事件,与前文的“转庵”形成呼应。
当节日来临的时候,我们通常会特别关注榴花,因为它有各种不同的味道。
就像画中的线条相似就可以使用相同的颜料一样,榴花的形状相似就能产生出类似的效果。
谁能想到在雪地里可以找到芭蕉树呢?实际上,满墙都是沧溟的水。
方皋相马和梓匠挥斤的故事告诉我们,即使是最普通的工具也能创造奇迹。
寻求续弦的方法就像是要找到能够治愈疾病的药材,这需要极高的智慧。
榴花虽然可以用来欣赏但不能食用,就像昌歜虽然美味却不甜一样。
谁能知道那些美丽的泪水能配得上红巾呢?只有那些眼光独到的人才能体会到其中的美好。
现在正是花卉盛开的季节,我们应该抓住这个机会来写一些美好的诗句。
最后的结局并不是最重要的,有时候我们还需要为诗增添一点新意或者新的风格。

赏析:
这首诗采用了传统的诗歌形式,通过对自然界和社会现象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美的追求和对艺术创作的理解。诗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使得诗意更加丰富,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观察和感悟。整体上,这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一首优秀的古典诗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